宋立洪:共同推进中国社会责任事业发展
2014-06-03WTO经济导刊-企业社会责liliang0
《WTO经济导刊》:在社会责任领域,国家政府间的合作项目为数不多,中瑞两国政府选择在这个领域开展双边合作的初衷是怎样的?
宋立洪:总体来讲,中瑞两国能够在企业社会责任领域开展合作首先基于两国有良好的外交关系。瑞典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建交60多年来,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等原则基础上,两国关系持续稳步发展。
这一合作得到了两国领导人的高度认可。近年来,在两国领导人的会晤中,多次谈及中瑞社会责任方面的合作进展。2010年,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问瑞典期间曾明确提出:“两国政府部门应利用经贸联委会等现有促进机制,帮助企业适应经济环境变化,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2012年,时任国家总理温家宝在瑞典访问期间,瑞典首相赖因费尔特也向温总理表示,希望同中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加强合作。
瑞典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有着非常成熟的、可供中国学习借鉴的经验,这为双方的合作奠定了基础。瑞典是世界上第一个设置企业社会责任协调部门的国家,也是第一个要求国有企业编制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国家。去年我带团考察瑞典,亲身感受到了他们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推动当时在中国还属新兴事物的“企业社会责任”势在必行。
《WTO经济导刊》:既然是两国政府在一个新领域的国际合作尝试,那么两国政府的支持也成为项目得以顺利推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宋立洪: 中瑞企业社会责任合作是在两国领导人的见证和两国政府的共同推动下不断深化的。早在2007年6月,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瑞典期间,中国商务部便与瑞典外交部共同签署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这是我们合作的开始。2009年7月,在召开中瑞经贸联委会第十七次会议期间,时任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与瑞典国务秘书韦斯兰德签署了《成立中瑞企业社会责任合作工作组的谅解备忘录》,项目工作组就此成立。2010年3月,在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问瑞典期间,中瑞两国共同签署了《中瑞企业社会责任合作中长期规划》,进一步规划了5年内两国社会责任合作方向。同年,瑞典驻华大使馆成立了企业社会责任中心,负责在中国与我们共同推动社会责任。
中瑞合作不仅有政府政策的支持,更有实际的落实。两国在社会责任领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形成了制度。中国商务部和瑞典外交部相关人员组成的中瑞企业社会责任合作工作组会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对过往工作进行总结,并规划下一阶段的合作。在中国-瑞典经贸联委会每次会议上都会有一项重要议题,就是由工作组介绍合作进展和合作成效,每次我们的汇报都能得到两国部长的肯定。每年我们还会不定期地组织培训班沟通会、网站编辑会等,通过加强沟通,把这个项目做得更完善。
《WTO经济导刊》:作为中国社会责任领域最早的跨国合作项目之一,中瑞企业社会责任合作项目在中国深入推进的近6年时间里,组织开展的最具代表性、且影响广泛的活动有哪些?
宋立洪:我们认为社会责任意识提升、能力建设最重要。所以在2008年瑞典首相访华期间,我们就组织了第一期中瑞企业社会责任培训班。以此为起点,几年来,我们先后在北京、杭州、重庆、沈阳、深圳、南京、西安、南宁、成都组织了十期中瑞企业社会责任培训班,参与的学员将近700 人。这些学员主要来自中央有关部委、地方商务部门和行业协会、进出口商会和企业。培训班邀请了中瑞两国从事社会责任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为学员讲授社会责任最前沿的知识和动态,包括企业社会责任基础知识、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责任与劳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发展等主题,并且组织学员到优秀企业实地参观考察。培训班不仅宣传了最新的社会责任理念,分享了优秀企业的履责实践,并且给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人提供了一个交流社会责任的机会。据我所知,中瑞社会责任培训班是目前中国社会责任领域参与人数最多、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培训。
我们在2008年还开通了中瑞企业社会责任合作网,这是中国唯一的社会责任政府网站,时任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和瑞典外贸大臣比约琳共同出席了网站开通仪式并致辞。网站目前设立了“CSR新闻”、“国内外动态”、“企业案例”、“理论与工具指南”、“社会责任报告”等栏目,已初步形成了三个社会责任数据库:社会责任原创案例数据库、政府推动社会责任文件数据库、社会责任报告数据库,方便关注社会责任的访问者查找资料,了解CSR发展趋势。网站是中英文双语网站,不仅让更多的中国访问者了解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情况,也让国外访问者了解中国社会责任动态。几年来,网站的访问量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正逐步成为展示中国社会责任发展的重要窗口。
2008年和2012年,在瑞典驻华使馆企业社会责任中心的支持下,我们组织了两次“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考察团”赴瑞典考察。考察团的成员主要由参加中瑞企业社会责任培训的优秀学员和从事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工作的有关专家组成。考察团在瑞典期间,同瑞典政府机构和企业就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实地考察了瑞典的先进做法,使考察团成员更为深入地感知社会责任为国家和企业带来的变化和价值。考察团成员普遍体会到瑞典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和发展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清晰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和系统性的推进,形成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氛围和环境;瑞典已将社会责任提升至国家竞争力层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在推进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加以借鉴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0年世博会期间,商务部、瑞典驻华大使馆、上海世博会瑞典组委会在上海世博园瑞典展馆共同举办了以“增进互信,共创成功”为主题的中国-瑞典企业社会责任论坛,时任瑞典外交部外贸总司长安德森·安利德出席论坛并发表了主旨演讲。我们还合作开展社会责任研究工作,于2010年中国工商领袖论坛上发布了《国家责任竞争力2009》一书。
《WTO经济导刊》:作为中瑞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亲历者,在您看来,近几年项目开展的这些活动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带来的显著影响有哪些?
宋立洪:可以说中瑞项目的成效还是很显著的,充分发挥了政府作为利益相关方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中瑞培训的学员和赴瑞考察团成员,大部分都是商务系统的官员,他们在工作中直接与企业接触,是政府政策的制定者,是推动中国社会责任建设非常重要,也最有力量的一批人。他们对社会责任的认识、理解,会带动一批企业重视社会责任。同时,只有他们把握了社会责任的理念,才能更好地向企业进行宣传,更好地发挥政府的服务功能。目前开展的十期培训完成了对全国各省市商务系统官员的第一轮轮训,可以说这为全面推进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很多学员在培训总结中提到,来中瑞企业社会责任培训班之前,没有听说过社会责任这个概念,通过专家的讲解和企业的经验分享以及对我们提供的教材的学习,对社会责任有了初步的了解,认识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可以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自己回到工作岗位会继续学习,并推动当地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
通过中瑞企业社会责任合作项目,一些商协会、学会、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对社会责任有了基本的了解,这对中国社会责任的研究、实践和国际交流的进一步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WTO经济导刊》: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中瑞合作项目带来的最大的变化主要还是体现为传统观念的转变和社会责任意识的提升上?是否还有更持续、更深远的影响?
宋立洪:对参与者理念的冲击当然是最直接、也是最明显的。事实上,我们的合作项目也对中国的社会责任实践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这体现在学员的实际行动上。比如河南省商务厅的学员参加培训后,与社会责任研究机构合作,对所辖企业进行社会责任实践评估,帮助企业找到社会责任方面的不足之处,以便企业有针对性地改进,并且把社会责任纳入企业评优评先的指标。
再如,一些行业协会的代表参加培训后,认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邀请相关专家对协会会员企业进行社会责任培训,有的在协会网站上加入了中瑞企业社会责任合作网的链接。这些企业协会都有上千家会员单位,通过中瑞培训班学员在协会内部的推动,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认识到社会责任报告的价值,回去之后着手准备发布本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还有一些组织在培训结束后,主动联系我们,希望下一期培训班可以到他们那里举办,让更多的当地企业可以直接接受培训。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了解社会责任理念的人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他们从被动地接受培训,到主动地参与,切实促进了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纵深发展。
此外,我们的双语网站、开展的国际论坛、出版的书籍,也有利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优秀实践的对外宣传和国际交流。
《WTO经济导刊》:您认为现在中国社会责任发展处于什么阶段?
宋立洪:近几年,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迅速发展,基本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行业协会持续推动、社会各方共同促进的格局。人们对社会责任的关注程度不断提升,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不断深化。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导向更加明确,监督和保障机制更加健全,影响更加广泛和深入。但是,我们仍然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多方继续努力,共同推进中国社会责任的发展,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WTO经济导刊》:听了您的介绍,我们对中瑞项目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期待,还希望了解项目后续工作规划。
宋立洪:毫无疑问,中瑞两国在社会责任领域的合作还会不断深化。一些比较成熟的合作活动,比如培训、网站等,我们还会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改进,持续办下去。今年我们计划还将继续组织两期中瑞企业社会责任培训班,培训学员的范围也会不断扩大,既有来自政府机构的、也有来自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同时,我们还会尝试开展其它形式的活动,进一步扩大中瑞企业社会责任合作的国际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分享我们的经验,从而更加深入地推进社会责任在中国的发展。
(责任编辑:lil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