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宏:接下来有请汪处长、张处长、殷主任、曲总上台。刚才查教授做了更为宏观的演讲,其中提到在能源效率问题上谁是主体,在中国来讲政府肯定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处于一种规划的角色。第一个问题问住建部的汪处长,您是做城市规划的,我们在做城市规划当中,对能源效率是怎么来考虑的?有些什么原则、杠杆来要求?在其他的国家有没有好的经验,你能够推荐给大家的。
汪科:刚才听了两位的介绍很受启发,总的来讲,我们的工作上的一些认识和企业、和教授对能源的认识大体差不多,至少我觉得是有共识的。我来自于住房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我们主要是对城乡规划政策的制订和国务院一些总规的审查,以及城乡规划标准工作。谈到能源问题,我还是很愿意介绍一下我们从城市规划角度怎么来看能源问题。刚才伊顿公司的老板谈到能源问题,他谈到开源节流,从我们来讲,更愿意谈从需求侧,从能源公司来讲是谈供给问题,但是我们怎样谈需求、有效的需求,我觉得能源中有有效的供给,有有效的需求,再就是有效的使用。从城市规划角度来讲,对能源问题某种意义来讲是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我们现在从目前或者说几十年城市的粗放发展中得到的一种反思。
从我们现在的规划工作来讲主要突出几个方面着手来解决能源问题。其实从能源问题来讲,有些时候不仅仅是能源问题,它甚至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性问题。比如说,我们现在突出的是想强化城市总体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在近些年来,很多城市都在盲目地离开法定的城市总体规划之外,来建设各类园区,省会城市有、大城市有、小城市有,甚至镇也搞各类的工业园区。但是试想,我们中国,包括几位都谈到中国城镇化,首先谈城镇化,我们的城镇化到什么一个比例合适,我们在那样的比例情况下,我们的人口和产业是怎样布局的,它肯定有一个数的限制,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城市发展肯定要建立在有效的空间体系和布局情况下,如果各地方盲目做大城市的话,我们常常想的问题就是,刚才我谈到怎样有效需求,我们很多房子要不要建那么大,要不要建?我们城市要不要那么大?这些问题不解决的话,我们在某一个小的技术上去解决能源提高效率,我觉得都是空话。从这个角度来讲,城市规划本身就有一个大能源问题。
于志宏:说到城市大,我们现在所在的北京是最大的,北京还要更大,未来还要成为世界城市,我想把这个话题转到殷主任那儿,殷主任来到北控集团,也是北京市属的国有企业,世界城市的发展其中能源的问题很重要,可能和北控集团的发展是有关系的,您能不能从您的角度,从北控的角度来看,类似于北京城市进一步的发展和能源的问题?
殷娜:于总给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来自北控集团,是北京市国有企业,由北京市国资委100%控股的。我们下属的北京燃气,是为北京市来提供天然气、液化气,大家看到有一些加气站,就是出租车、公交车用的,这是由我们供给。我们从1997年天然气进入北京,我们现在已经为北京市提供了将近四五百亿方天然气,这相当于一亿吨的煤。当然这些工作,有上游企业、下游企业,刚才说供给、需求,我们更多做的是连接起供给和需求的桥梁。从天然气进京以后,我们立足首都能源需求和能源结构转换的要求,我们做了一些工作。比如说往上游,我们跟中石油、跟供给方一起做能源的输送,跟它一起做管线系统的建设和运营。往下游,我们不仅仅是在首都的能源结构利用的广度或者优化的结构上,广度和深度上我们做一些工作。目前从居民炊事用气来看,农村和城市用比较低级的能源还是比较多,但从北京来看,98%以上的居民炊事用的都是天然气。北京市70%以上的供热,因为我们到冬天有长达6个多月的供热期,都是用天然气来供的。北京市用电有30%是自发电,基本由天然气来发电,所以我们在广度上做了这些工作。在深度上我们也逐步推进,比如近五六年我们在北京市逐步布局70多座加气站,现在加油站有五六百座,如果北京市这么多车要逐步替换为更加清洁的能源,这样加气站的布局还是不够。
我还想强调天然气三连供分布式能源技术的推广和使用。我们从2003年把下属的北京燃气大楼改成天然气三连供,从03年到现在稳定运行十几年,每年三万平米的大楼年节约费用大概90万到100万左右。初始投资当时多掏了三四百万,但四年多我们就收回了投资。这个我们现在在推广,像中石油数据中心,我们也做了数据中心三连供的系统布局,以及在清河医院、数据中心、政府大楼,都是非常适合三连供的。三连供有什么好处呢?最好的好处就是清洁、能效高。普通天然气,如果只是炊事用气,能源效率使用只有30%-50%。天然气燃烧的时候最高品位的热达到2200多度,这个高品位的热我们先用来发电,等到热度降到六七百度用来供热,然后再通过物理元素可以用来制冷,能源利用效率可以达到85%以上。通过能源效率的提升和使用,可以使能源少用,使能源得到改善。
于志宏:从这个话题引到曲总那边,刚才讲到城市能源本身,也提到能源效率,我们知道曲总是负责电能质量,电能质量和能源效率相关,据说您在分管电能质量之前是负责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和能源效率之间是什么关系?或者伊顿在做这些内容,它能够提供什么样的能源效率的解决方案?
曲颖:谢谢。今天讲了很多城镇化的趋势,我们现在用手机上网的越来越多了,于是有一个问题,我们假设以一个灯泡15千瓦来算,现在用你的手机你去搜索一下企业社会责任,你知道要消费多少个15瓦灯泡的电吗?
于志宏:我说一个数据,我记得原来说搜索引擎搜索一次所消耗的能源能烧开半壶水的电能。
曲颖:告诉大家,这么搜索一下要消费60个15瓦灯泡所能提供的全部电量。手机搜一下为什么废这么多电呢?有数据的产生、数据的传输、数据的存储,这些都发生在数据中心里面。在一个智慧的城市里边,最重要的是智慧,当我们把整个城市所有的信息、所有的数据都收集起来的地方,就叫做数据中心。所以我们可以想像,在各个中国铺天盖地搞智慧城市的同时,我们要建多少个数据中心。我再给大家一个概念,大家建四层楼100个服务器基建的中心,总的基础设施投资大概2亿人民币,每年耗费的电费是1.3亿人民币。如果你采用高效率的产品,比如高效率电源的产品,高效率制冷的产品,每年节能可以达到1300万人民币,10%的节能。投资2亿,耗费1.3亿人民币,然后再用节能的产品可以节省到1300万人民币。如果我们再从整个数据中心和整个城市的总体规划的时候,就开始初期去考虑顶层规划能源的分布,包括刚才讲过三连供,包括各种不同的新能源做规划,可以达到50%的节省。我们要讲能源的效率,怎样把能源的效率提高,特别对智慧城市,效率提高了,可靠性也提高了,能源也节省了。
于志宏:刚才您提供了一个方案,考虑投资和使用之间费用的差距。来自上海浦东的张处长负责投资管理,浦东有钱,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我们在浦东新区,我了解到原来建了很多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现在也面临产城融合的过程,我把它理解为另外一种城镇化的表现。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考虑投资的因素,在能源方面考虑到投资因素或者投资原则吗?
张炎明:这个问题在我们浦东是反映相当突出的问题,大家知道浦东22年改革开放,营造了一座新型的城市。这座城市在产城融合方面做得如何,我们自己都清楚,浦东在产城融合方面可能比苏州、深圳这些地方,差距可能比较大一些。因为在改革开放过程当中,我们更多的考虑是把一个区域的城市形象建造出来,把经济发展上去。20年过来,浦东达到了6500多亿的国内生产总值。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回过头来,可能在发展当中又碰到许多问题,比方说几个开发区,像国家级的陆家嘴也好、张江也好、金桥也好,这些开发区引申出来一些问题相当突出,浦东这几年一直在补课,在重新规划、重新完善。比方大家对陆家嘴区域比较了解,交通问题、能源的供给问题、白领用餐问题等等,这是我们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没有真正把产城融合这个问题解决好。还有金桥、张江,张江现在问题比较突出,光有生产的产业基地,有工厂,但是没有商业配套,带来人才的流失、产业搬迁等等问题。所以说在整个浦东发展过程当中,可能现在对能源问题的思考,我是搞招商引资,现在把开源节流作为重点的措施,利用浦东在上海的优势,国家给予的开放政策,在新能源方面的发展当中,我们可能加大一些力度。比方说现在利用东海海上风能来发展风电,我们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台一千兆瓦的能量形成。另外可能在汽车,通用、上汽这些公司落户在浦东,它要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方面改进,还有产能方面都要有些提高,我们都有明确的目标。在上海国际化大都市适不适宜搞核能,我们现在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引入了两家公司,把这个也作为新的能源来替代我们过去的能源的不足,等等。“十二五”有个规划,到2015年我们在新能源方面的产出要达到600亿,按照这么一个目标在推进。
于志宏:谢谢张处长,你介绍浦东在20多年前的发展过程当中对能源的考虑不像今天提到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汪处长,您能不能把后面的几个原则告诉我们?
汪科:刚才我说到涉及能源使用数量级上的事,刚才其他几位谈到就是我想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关于城市发展建设模式的转型问题。其实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包括很多方面,包括土地使用,像刚才谈到的产城融合,产城本身就是融合的,是由于国家多少年开发区惯性的管理,导致开发区是开发区,城市是城市。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要推进土地的紧凑融合使用问题,把多种功能放到一个城市,减少人的出行半径,缩短人出行的距离。第二个关于可再生能源和资源利用的问题。城市是一个矿山,我们城市中也有很多可再生能源使用的问题,包括地热源,包括风能等等,还有水资源的问题,怎样促进可再生的能源和资源利用的问题,这个我们现在也在去做。第三个,绿色建筑问题,还有绿色交通问题。其实大家知道建筑在整个城市中的能耗将近三分之一,城市交通中的能耗占将近20%,全社会建筑和交通的能耗也要占一半以上,怎样推进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的发展,也是城市规划当中很有效的方式。再一个就是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这主要从产业角度,针对城市的这种发展模式的转型,我们也突出做几项工作。
第一个,要调整相关的城市规划的标准,包括我们道路网的标准,包括用地比例的标准,包括居住区的形成,这是一个。再一个就是要改变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其他需要做的也很多,同时要充分借鉴国外很多经验,国外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比如像美国他们构建了邻里圈和生活圈的概念,使人在很多公共服务,都在步行400米、500米、五分钟时间内能够满足生活需要,而不像国内很多城市一样,特意打造商业中心,让人都到商业中心买菜,这是美国的经验。像丹麦的经验,在首都哥本哈根他们在推行什么?他们推行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甚至为自行车打造三条快速路,这种经验就是绿色交通很宝贵的经验。
于志宏:谢谢汪处长。四位嘉宾刚才做了非常重要的发言,我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受,我们在新型城镇化过程当中降低能源效率是有共识的,无论是企业的代表还是政府的代表。有了共识,我想请查教授,能不能从学者角度来讲,您做一个简要的评价,从企业的角度或者从政府的角度,有共识怎样来建立一种能够跨界合作。
查道炯:从住建部的角度,能不能改一改卖毛坯房的坏习惯,装修的过程不是一般的浪费,这么多国家都能一次性交钥匙卖房子,咱们国家为什么非卖毛坯房?从北京供气,怎样做到冬天既供暖又节能,你看北京有多少家庭因为按照面积收费,上班了还是旅游了,就这么大开着供暖,怎样让老百姓的消费习惯改变一下。这两个问题不是小问题,我们更多不是谈共识或者呼吁,而是要有比较具体的进步。我对曲总做的技术不是特别懂,但是她讲了生动的例子,怎么解决呢?我又要用手机上网,又这么浪费电,有没有一个办法让我感觉到良心不是那么难受。最后上海浦东这个,是我特别能向其他地方介绍推广的,就是本地寻找资源、本地替代,而不是从远程把能源运到上海、运到浦东,这样的经验在其他城市应该非常受用。
于志宏:毛坯房,我们大家都装修过,既耗时又耗材,能源消耗极大。
汪科:您说的问题我很认同,但是您也说到了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就是我们在推进绿色建设中,所谓绿色建筑就是考虑建筑的设计、施工、使用、运行以及拆除中,全生命周期的能耗问题,其中包括装修的问题。但是在装修这样的问题中,涉及到几个方面。第一个,习惯。我们在居住文化中没有建立一种把住房作为基本的使用的东西,而把它变成投资的东西。比如在美国,你在这个区上班,房子就在这边进行置换,在那个区上班就在那个区置换,房屋就是我居住的地方。
于志宏:北京因为房子太贵,不能来回倒腾。
汪科:这是对居住的理解和认识。第二个问题,我们从最开始的制度设计来讲,我们谈到什么问题呢?我们的社会分层使得很多装修难以统一标准,在座所有的人都包括,我们都可以心怀从低碳的角度,是不是愿意要标准化的装修,但那时候你会说装修缺乏特色。第二个,相对富有的人和相对贫穷的人对居住、装修追求是不一样的,支付能力是不一样的,我们怎样看待这样一种差别?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推进绿色建筑中考虑。
于志宏:第二个问题,殷主任从供暖的角度,这也是绿色建筑中的一部分。
殷娜:绿色如果进入到建筑领域,更多会跟住建部相关。我们作为供能方也在做一些工作,这几年来我们在北京,北京在热计量方面已经做出市场化改革的一部分,我们也随着这个步伐,企业研发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去年我们在北京推了不到一千万平米热计量系统的试点。
于志宏:这个我可以做证明,好多小区开始挖沟加表,给供热加表,以后用多少就交多少钱,分户计量。
殷娜:现在满足的仅仅是分户计量,我用多少能关闭以后可以按照用多少收费。燃气的下游就是供热,其实我们也在想是不是可以做一些远程调控,不用的时候就关小。
于志宏:智能化,拿手机终端控制家里的供暖,伊顿还能有一些新的办法。
殷娜:大家如果关注科技领域的发展,Google已经收购了一家智能家具公司,就是在智能调温方面,有很强的技术实力。我们北京燃气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当然这涉及到企业未来的服务战略方面的问题,我可以比较负责任地说,作为企业,我会尽我所能在我身边发生的这些不合理的事情,我们会尽可能去改变。当然我们也会积极推动,或者跟政府进行沟通,跟上游供应商、下游用户进行沟通,能够接受更好的理念、接受更好的技术,使我们的城市生活更美好。
于志宏:谢谢。接下来看看曲总能不能回答一下。据说谷歌的服务器,连排有多少电厂直接供服务器。
曲颖:很感谢查教授提的问题,我们经常被中国大型的企业、城市的建设以及政府去问到的,就是关于大数据的问题。究竟怎么做呢?大数据还会继续增长,而且会增长得越来越快。那么在这一点上,中国从去年开始,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数据中心建设的国家了,所以在这一点上,伊顿非常重视中国区在能源效率方面,我刚才只是讲到电能,伊顿还在机械能、风能等方面有业务,我们怎样把最佳实践拿到中国来,在此我很倡导一件事情,能源效率最终的结果不只是看初次投资,还要看整个运行维护,以及未来十年可持续发展的事情。这个事情从早做起,不是到买产品的时候才想到去买一个节能产品,而是在顶层规划和极早期规划联合不同领域里的专家集体规划。第二就是在执行的过程当中,很多采购行为,还有很多行为都会去改变。包括现在虚拟运营商牌照的执行等等,都是在倡导企业,如果你可以外包、托管,那我们就托管到这样一个数据中心里边,可以建少一些自有企业的数据中心。最后在能源效率方面,我们除了卖产品,更愿意为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
于志宏:谢谢。张处长,您觉得查教授问到的,浦东什么事都自己来干,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可以考虑?
张炎明:新能源已经成为我们浦东重点产业新生的力量,在我们“十二五”规划当中,就把新能源这个产业作为战略培育产业,浦东在战略新兴产业的布局上抓住世界新能源的发展机遇,我们在张江高科技园区、金桥出口加工区、林岗产业园区引进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比如大能源供电发电机组,以及关键零部件,像太阳能电池,以及生产关键性的设备提供了一些技术市场上的空白。在浦东的培育下,一批新兴企业正在崛起,目标就是做领头羊。有一个统计数据,现在在浦东新区新能源企业有80多家,主要是在张江高科技园区。我们到2012年,能源产值已经达到500亿,同比增长了153%这么一个幅度。
于志宏:谢谢。在座的各位有什么问题没有?
提问:我想问一下智慧城市的理念,现在已经达成共识了,有没有切实去落实?
汪科:其实我刚才说的不是一个理念,是一种发展模式中的一个方面,实际上从我们国家现在来讲是多个层面、多种类型来推进城市的转变,其中比如说像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明确城市的开发边界。我们怎样防止城市无限蔓延下去,这本身就是基于紧凑城市发展所做出的决策,现在我们会同相关部委来做。再一个我们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刚才我说紧凑集约发展是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内容,仅仅是其中的一项。低碳生态城市中就是要从绿色交通的角度和能源有效需求、有效使用的角度来做相关的工作,而且这项工作已经纳入到新型城镇化的规划当中,已经成为国家政策的选择。
于志宏:查教授,您是教授老师,对我们四位学生,您能不能做一个总结和评价,对他们刚才所提到的?
查道炯:这个事情包括今天咱们来讨论这个话题,因为今天的主题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我们可能要把节能提高能效的事情,不能把范围、主体扩大,特别是咱们作为个体的消费者怎么样来参与到这个事情里边来,而且从中能够受益,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事。另外一个重要的事,就是刚才汪先生提到十八届三中全会,这不是说正确,十八届三中全会里面的一些表述,国外对中国问题的研究远远比中国重视,国外机构特别仔细研究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表述,外国研究中国已经形成共识,这么一句话后面有很深的含义,在工业、农业、能源等其他方面,如果能够落实一半,那就是了不得的成绩,比1979年刚刚改革开放更了不得,我们还是要有信心,现在比较缺的还是怎样让老百姓调动,怎样把他自己腰包里边的钱拿过来。我刚才听您讲不同的层次,从政府的角度害怕得罪老百姓,这是任何一个政府要做的事情。负责任不能只是政府的事,必须是老百姓的事,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于志宏:谢谢查教授。我也有很多感触,伊顿参加金蜜蜂2020,来办这样一个论坛,我已经参与了很多次,这次感受非常深,我想用几个词来表达我的想法。第一个是意义重大,怎么说都不为过,无论从查教授、从各位所讲,无论是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国家的安全、能源的安全、外交的安全,以至于与我们生活都是密切相关的,意义重大,毫不为过。第二个是达成共识的共同行动,在座各位虽然从各自的角度,包括在座的市民,我们大家的共识是一样的,都希望能够节约资源,都希望能够绿色发展,所以这些东西是毫无疑问共识是一致的。同时还需要共同行动,包括从学者怎样提出好的方案,从政府角度来讲怎样做好的规划、执行好的规划、科学的规划,从企业来讲,怎样提供商业的解决方案。我觉得商业的解决方案,特别在能源效率方面,商业无论是价格的因素、无论是产品的因素、无论是技术的因素,都能够撬动能源效率发展的问题。在共同行动当中,今天与以往论坛不同的是要把能源效率转换成人的习惯和自觉,包括我们每一个人,可能我们减少一次无谓的搜索,随手关闭电灯、空调,都会带来整个城市的变化。其实我们不能期待说整个社会发生变化,我再跟着去变,而是每个人变化之后,社会才可能来变,这是第二个感受。第三个感受,正是因为前两个感受,我觉得今天的话题是意犹未尽,不仅开源节流,还意犹未尽。我们明年在这个地方还会继续讨论这个话题。感谢各位的参与,也感谢我们在座的各位嘉宾,这个论坛先到这里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