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祖国的蓝天,我们携手前行
李非凡:我在廊坊碰到了环境监察局的局长,他当时说对于中国环保志愿者的一些所作所为,他觉得很支持,但是很多时候,这些志愿者的专业素质是参差不齐的。有可能在对于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以一条微博就能够改变整个事情的舆论走向,因为网友不能很全面的看待这个问题。你们作为第一线调查者,有可能会引起误导,这个误导的前提是建立在每一个环保志愿者有足够的专业性情况下。你觉得现在中国志愿者在专业性上的程度是什么样的?他们应该如何在第一线调查污染事件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专业性呢?
赵亮:首先专业性事实上有很多,包括我们的同行,我们自己圈里的,我们经常也在讨论。你怎么能做到一个专业性的组织、专业性的去介入一个问题,最初我们是没有太多时间去考虑这些问题的。因为你会发现,很多的污染在进行,越来越多的伤害在产生的时候,你已经没有时间去考虑专业性的问题了。比如说有一个突发的环境事件,第一时间是要去现场协助救援呢?还是去组织培训提升能力呢?我觉得是要考虑这样的问题。
李非凡:能力是平常生活当中慢慢建立和积累起来的,并不一定要在关键时候,临时做这个事情。
赵亮:我自己的观点,就是的大量去实践,我们不否认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专业的东西,我们是要学习。专家、专业机构,我们要经常拜访、经常去。像不久前,我们刚拜访了清华环境学院的一个老师。因为我们要做大气方面的调研,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科研的支撑,我们这种调查更多的是一种表象,虽然说是可视化的,但并不一定能够推动这个问题的解决。
李非凡:赵亮,其实在这两三年当中,你走过了很多地方,包括每个地方,你建立的都是当地大学生的环保组织。你觉得不同学校的环保组织,他们有些活跃,有些慢慢销声匿迹了。你觉得大学生在环保行动上面,有什么优势和劣势?需要注意什么?他们应该找准什么样的组织模式也好,或者活动安排也好,这方面有什么建议?
赵亮:首先我说他们的优势。现在更多的社团都是以90后为主,我是80后的,我其实也蛮羡慕他们的,年轻是他们最大的优势。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90后,他们的思维比我们80后更加开阔一些,他们的思维各方面的学习能力比我们强。因为我早期是05年在哈尔滨上学,当时没有微博、没有微信,我们的传播是很受限制的,我们要做大量的活动,日常活动都在做,包括垃圾分类。我当时在我们学校也实践过,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我们做了那么多活动,学校领导也是支持的,但是没有传播介质,大家非常熟悉的传播介质就是发传单、拉横幅,这个持续了很多年了。包括现在我发现好多社团还是延续下来这样的风格,你会发现,他们越来越多的社团的优势就是得益于互联网,包括新媒体,这是非常重要的工具。你我们以前只是我们校园,可能就是我们一个系的学生在关注,其他的系可能都不会关注。他们现在不一样了,比如说像清华绿协搞一个活动,其实上万人都在看,这个影响已经很大了。当他们看见你们在做这个活动的时候,很多资源也会很快的向你们蜂拥而至。
另外一点,因为我们现在很多社团,很多活动还是相对限制在校内,当然今天是很好的呈现出来,跨界的,或者说跨出学校的活动应该多做一些。因为本身我们自己的视野各方面有局限性,但是你开阔了之后,资金马上就有了。清华大学的校长又做部长了,这都是优势,我们没有这个优势,所以我觉得还是且行且珍惜。
李非凡:赵亮,在你走访过程中,你说一下中国大概的空气污染情况和严重程度。下一个阶段,你会怎样升级你的走访和调查的道路?
赵亮:虽然说是五年,因为我也不确定五年后,我是不是还在做NGO,但是我肯定还是环保人。我们现在帮环保局长解决雾霾问题,以往来说我们更多的是指责,因为在走访过程中,我们也会约会环保局,跟他们聊完之后,会发现他们跟我们一样都是有感情的,他们也有自己的困惑。这个在以往是没有渠道说出来的,现在我们通过沟通发现,他们不是说不想做,他们想做,但是受限,障碍在哪?当他说出来之后,我们发现他需要鼓励,需要更多的支持者,让他变得更加硬朗一点。以前有环保部的官员跟我们说,你们总捡软柿子捏,没办法,我们是希望他们能够变得硬朗一点。我们现在更多的还是希望通过我们实际调查反映能够更有效的解决问题,这确实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也需要包容。未来五年,这样的事情,我们还会接着去做。从一开始,我就觉得这个工作不会说五年,可能五年之后这个事还没有太大的改观,但是我觉得至少应该坚持10年,所以我还会坚持去做。
说一下我自己一个小的心愿。因为现在很多人要我给他发一个什么照片的时候,我会发现我自己的相册里很少有自己的个人照片,我的相册里1000张有800张是烟囱。我希望未来五年,我的相册里越来越多的照片是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