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媒体伦理失范及对策
2014-10-20湘潭大学小黑0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随处可见,我们已然进入了微时代,同时,我国媒体伦理陷入了困境,媒体伦理失范的问题日益凸显。而社会中媒体在引导舆论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媒体伦理失范问题的重视和规范显得尤为迫切。
微时代媒体伦理失范的特点
传播快,影响广,迅速形成舆论效应。自媒体通过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将媒体触角深入到世界各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每一个自媒体拥有者通过编辑文字,上传图片,第一时间记录现场,其他网民点击浏览,即可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看到现场。网民通过转发评论,迅速对事件作出判断,当关注的人数达到一定规模后,此新闻事件即成为话题,搜索热词,即形成舆论效应,引起全国的关注。
容易造成舆论效应的新闻分为三种:一种是“好新闻”,一种是“坏新闻”、一种是未知而重要的新闻。这种好与坏并非从新闻的专业角度的考量,是从公众的角度说的,即所谓好消息、坏消息与重大而有争议的消息。好消息是对公众的好事,尤其是期盼已久的事,如工资福利的增加,手续的减免,坏消息是公众容易激起共鸣、义愤填膺的坏事。好消息与坏消息中,评论意见一般倾向于“一边倒”趋势,没有大分歧。即对好消息的肯定、支持、称赞、鼓励和对坏消息的否定、反对、不满、愤怒。而未知而重大的消息则因为其重要引起关注,因为其未知、并无定论,容易引起争辩,持不同观点的网民易形成截然对立的两大甚至多个阵营,最终很可能演变为骂战。好消息可能是坏新闻,坏消息可能是好新闻。其中,未知而重大的新闻由于新闻媒体仅抛出问题而一般不涉及媒体伦理失范。“坏新闻”体现了公众对某种现状的不满,急切期待其修改完善。“好新闻”体现了公众的期待。“先看病后付费”制度新闻被评为“最美假新闻”,足以见得公众对医疗保障制度的迫切需求,而“习总书记坐上了我的车”体现了公众对领导人深入民众,关心民众,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期待;2014年放假安排时间正显示了公众渴望增加放假天数及更自由地安排假期以及享受型消费的需求增加的趋势。
预设立场倾向明显。预设立场是新闻和新闻人禁忌,因为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凡是真实的则必须是客观的,预设立场一定带有主观性,是一种在报道开始前或者报道最开始就根据其价值观对其原因作出自己的判断,从而拒绝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信息,使得新闻片面偏倚的做法,使得公众无法接近真相。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媒体(舆论)审判,不仅模糊了新闻的本质——不是代替公众思考,帮助公众判断,而是提供事实真相,让公众自己判断。而且更有可能扭曲事实,造成冤假错案。
而微时代更容易产生预设立场是因为,在微时代,注意力是关键,是稀缺品,因此,如何在纷繁杂乱的信息中,抓住人们的眼球,也就成为了众多媒体尤其是自媒体战争中争夺的制高点。因此,很多自媒体研究公众反响强烈的新闻,投其所好,引起所谓的“共鸣”,造成舆论,而这样无疑就容易对一个事件形成预设立场。如城管与小贩的争执中,自媒体容易偏向同情小贩,指责城管;老人跌倒每每用“冷眼旁观”字眼,或者是“扶起老人反被讹”等作为标题吸引关注。这些新闻一经转发便似雪球越滚越大,一发而不可收拾。
失范后倒逼真相速度快但不持续。自媒体迅速产生的舆论效应使得新闻人物迅速成名,人尽皆知,成为街谈巷议的对象,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促使记者进行深入调查,从而使得新闻事实迅速呈现在公众面前,这也使得自媒体的倒逼真相速度快,短时期内能力突出,尤其在反腐的力度上。但自媒体上倒逼真相能力并不持续,“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因为这种倒逼能力建立在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当在某一时段内有很多新闻叠加时,而这些新闻往往又覆盖不同的层面时,人们往往会选择不断遗忘,这是一种被动选择,这是由于注意力的有限性所决定的,一个人无法同时对两件事分配平均的精力。这就导致了在事件发生的时刻可能很快引起讨论热潮,激烈的讨论过后,不管有没有相应的解决措施出台和实施,这件事都会在很短时间内被另一条新闻所覆盖,人们会迅速投身到对另一件事关注中。这件事的处理结果和后续报道往往无法取得人们的同等重视,即推动该事件发展和解决的动力与监督不再,很有可能成为“烂尾新闻”。
传统媒体与自媒体交织
涉及媒体伦理失范的当事媒体中传统媒体与自媒体交织,其中不乏声誉良好的严肃媒体。2013年8月28日《南风窗》刊发的一篇报道“村官腐败透视”,开头的一段话:“这个村,有一半都是我的娃”。9月2日,该报道被众多网站以“村支书性侵村民留守妻子:村里一半都是我的娃”为题大量转载,迅速成为网络舆论热点。后经有关部门调查,发现文中反应的问题要么与事实不符,要么移花接木或以偏概全,要么混淆时空概念。9月7日《南风窗》杂志社致函三门峡市委宣传部,承认该报道存在问题,并向广大读者致歉。此事在网上激起了强烈反响,这体现在两方面。在事件过程中,当时该村支书形象立即被妖魔化,受到口诛笔伐;真相揭露后,《南风窗》杂志社受到网民的大量谴责。回过头来看这则虚假新闻,它由传统媒体最先报道,也就是源头在传统媒体,但是,它的短时期内广泛传播、迅速发酵以及产生强大的舆论效应又与自媒体息息相关。互联网微博、微信的“转发+评论”使得该事件主体迅速站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当然,这也客观上促进了事态的最终水落石出。
因此,这也反映了微时代媒体伦理失范传播主体的特点:很可能不是单一的传统媒体或者自媒体,而是两者的交织,要么互为源头,要么互为上下游环节,从而形成完整的传播链条,造成广泛而深刻的舆论影响。在微时代,公众虽然依赖自媒体,但是公众也很了解自媒体“注意力为王”眼球经济下存在把关不严的缺点,另一方面,由于严肃媒体多年累积的声誉,树立的良好形象,以及严格的新闻把关制度,在一些重大事件面前,大多数人仍然以严肃媒体的报道为准,因而对严肃媒体的新闻不会质疑其真实性。而在一个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的事件中,一个知名的严肃媒体所犯的低级错误和新闻硬伤,不仅对其自身品牌,更是对严肃的传统媒体行业乃至整个传媒行业的声誉产生了很大冲击。因此,微时代的媒体伦理失范绝不是自媒体的“专属经济区”,传统媒体不应高高挂起。
微时代媒体伦理失范措施
完善新闻伦理制度规范,使新闻工作有理可依。建立健全的新闻伦理道德规范,使媒体在面对伦理道德与全方位告知公众事实的职责的矛盾,在职业道德与职业要求的矛盾,在“伤害一个”与“救赎多个”的矛盾中找到平衡点,在报道中有理可依。
建立道德监控机制,健全网络道德规范。微时代媒体伦理建立在网络中,网络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差别,要防止媒体伦理道德的缺失,应当健全网络道德规范。进一步完善和执行目前已建立的《新浪微博社区公约》,建立微博法庭,保障网络言论自由的同时确保言论有边界。
普及和加强新闻伦理教育。对各专业特别是新闻学专业的高校学生开设新闻伦理教育课程,对从事传媒人员定期进行理想教育和新闻职业教育,并且由于微时代的新闻是全员参与,因此可通过宣传文字、图片视频短片对公民进行新闻伦理普及教育,使新闻伦理道德教育深入人心。
加强社会监督和媒体相互监督。公民和媒体对不认真履行社会责任、败坏新闻职业道德的新闻媒介进行监督,自由的发表批评意见,促进新闻媒介的健康发展。埃德蒙伯克说“邪恶盛行的唯一条件是善良者的沉默”,如果始终不为别人说话,最后也不会有人替自己说话。媒体之间互相监督,良性竞争,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局面,从而促进传媒行业的共同发展。对“屡教不改”的传统媒体进行惩罚以至淘汰制度,对“罪行累累”的自媒体集体以及个人实行短期禁言以致封号制度。
新闻单位采取有力的自律措施和内部管理措施。新闻单位内部建立自律规范,完善管理措施,自察自纠,对出现的伦理失范行为的部门及个人做出及时、严肃的处理,像爱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惜自己和传媒的声誉,维护自身及传媒信誉度。
规范传媒行业秩序,促进传统媒体与自媒体共同发展。微时代,自媒体体现强劲的优势,传统媒体一时期受到“冷待遇”,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深度剖析以及后续报道能力强的优势和自媒体快速、及时、全面互动等特点,使其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促进微时代传统媒体的健康转型,改善传媒市场竞争激烈现状,避免恶性竞争导致的媒体伦理失范。
进一步优化收入分配,保障新闻记者收入及其他合法权益。在社会转型时期,新闻行业起着导航作用,开启民智,“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因此,政府应当促进传媒行业的收入地区分配公平,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对社会影响力较大的中小媒体进行财政补贴,改变新闻记者收入不高、生存压力大的现状,在新闻采访、调查过程中切实保障记者的人身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媒体工作者身份认同感和社会地位。(本文为对外经贸大学经济与伦理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七届大学生企业社会责任征文大赛获奖作品,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责任编辑:小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