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也要引入市场机制
2015-04-22凤凰周刊王玉庆0
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需要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以中国太阳能产业为例,这两年太阳能光伏电池出口遇到了很大困难,正在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同样是补贴支持光伏产业发展,德国政府直接补贴给用户,住户使用太阳能,如果发的电用不完,政府收购剩余的电能,这个收购是无限量的。这是西方国家的流行做法。政府促进环保产业的时候,不会补贴企业,让企业在公平环境下竞争,有利于降低成本,有利于技术不断更新。而中国采取的是产业型和企业型的专项补贴政策,值得研究。
关于政府补贴,我想强调两点。第一,要维护一个法治的、公平的市场环境。如果地方政府搞地方保护,各省只卖本地产品,只卖自己公司的产品,那就永远搞不好。第二,从经济和财政的手段来讲,政府可以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刺激政策,除了政府直接拿钱,还有税收、利率以及金融等多种手段。比如筹资,我们开中小企业板,开创业板,目的就是鼓励创新型的企业上市。企业上市现在加上了企业环评这个环节,交环保部审查,评估企业对环境影响到底有多大,而且要公示,就有利于企业绿色化。这比政府拿钱补贴似乎更重要。
环保产业刺激政策要放眼长远,还应该着眼全局。现在,国家发改委、统计局和环保部正在搞环保产业全国调查,哪些产品、哪些技术可以放到环保产业里,有很具体的名单。另外,对一些新技术的推广,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有些措施还需要斟酌。我觉得,国家政策出发点应该是为技术创新提供清晰、长期、可信赖的金融刺激,以及公平规范、法治化的市场环境,而不是在一些技术尚未被证实持续有效前,就匆匆选定几家领头企业予以扶持。
政府致力推广的一切新技术都应该将资源效率、环境影响作为评价指标。有些技术看起来很先进,比如电动汽车,看起来是零排放,但它的铅酸蓄电池是铅污染最主要的来源。因此,看一个新技术是否环保,需要从它的全生命周期来进行评价,这也是技术创新,发展绿色经济的最重要环节。
绿色经济本身也是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又能显著降低环境风险和生态稀缺,有助于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也就是说,发展经济并不一定要以环境风险、生态稀缺和社会分化日益加剧为代价。这点其实有些发达国家已经做到了。
这次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的五个部分之一提得非常高。中国这么多年来强调发展市场经济,社会物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地方政府追求所谓的政绩,无非是多盖一些大楼,多搞一些GDP。他也有现实的利益需求,需要多搞一些财政收入。现实利益的约束要靠什么呢?要靠制度,靠法规、标准、规范,靠法律。好的制度可以形成一个导向,使利益导向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单纯地去追求某一项。所以制度建设非常重要,这也是解决体制机制问题的根本。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通过合理定价和其他经济刺激手段,让资源环境成为主要的市场要素,参与市场的调节和竞争,以提高资源能源转化率,降低能耗,减少排污。同时要明确资源和环境的产权和公益性,让资源环境要素参与分配。比如,在资源利用方面,目前城市供水开征了污水治理费,但还没有达到实际成本;电力终端使用价格仍由国家控制,也难以反映环境成本。
总之,引入市场机制是搞好环保工作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运用经济手段来配置各种资源,改善环境,促进环保工作。
(作者:王玉庆 中国环境协会理事长)
(责任编辑:小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