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这些年
2015-05-12金蜜蜂殷格非 于志宏0
企业是社会责任实践的主体,参与实践的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责任实践的范围和深度。2006—2013年,我国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加快了投身社会责任实践的步伐。不断加入的“新鲜血液”,从“量”上扩大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从“质”上提升了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水平。有层次、有内容、有效果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指导和保障,涵盖了企业、政府、社会组织、新闻媒体、行业协会等各方面力量的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综合体系。
然而,受发展阶段、所处地域、企业性质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企业、不同区域在推进企业开展社会责任建设的过程中,在履责效能方面、在推进模式方面仍存在不规范、不完善、不平衡的现象。这也成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的下一步工作重点和改进方向。
从32到2000+的跨步
在短短五六年时间,中国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在企业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方面做出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中国企业成为全球社会责任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责任发展历程的有效梳理和时代印记,社会责任报告既是包括政府、企业及行业组织推进社会责任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组织开展社会责任的重要实践,已成为全球各类先锋组织的共同行动。
2006年,中国企业只发布了32份报告。而到2009年,发布的各类社会责任报告达582份,是2008年169份的3.44倍,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如果说2009年中国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较之前大幅增长是第一次井喷,那么2012年则是中国非企业组织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井喷之年,标志着社会责任报告在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中国社会责任发展进入企业、社会和政府共同发展的新时期。
来自《WTO经济导刊》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0月31日,中国各类组织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数量达2240份,呈现出稳步增长的特点,中国企业成为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重要参与者。
认识水平和实践的内容发生趋势性转变。第一,社会责任概念认识逐步统一。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传播和发展,以及企业开展社会责任实践的不断深入,大多数企业能够在内部文件或对外公布的发展战略中包含社会责任的内容,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高层在公开演讲或活动中表明对社会责任的态度或社会责任工作开展情况。这表明,我国企业普遍认识到社会责任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不断促进社会责任与公司战略与治理的融合,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企业高层逐渐认识到社会责任与发展战略的重要关系。第二,社会责任议题更加明确。2006年以来,随着社会对企业期望的提升和企业对自身功能认识的提升,中国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不断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核心议题由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劳工、社区参与发展、消除贫困、能源安全等方面逐渐扩展企业自身运营、供应链、公共政策等方面。
企业联合解决可持续发展关键问题。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现实问题表明,新时期的社会责任建设已不单单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拔刀相助”和“扶危济困”,而是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国特色和谐社会建设等一系列有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和企业经营方式创新等重大课题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也从经济责任扩展到全面责任,尤其是正加速推进的涉及政治、环境、员工、社区等各方面的责任。
我国社会责任建设方向、目标的统一性,以及社会责任实践内容不断渗透、逐渐交叉的特征,使企业在面临共同的可持续发展焦点议题、重点难题的时候,开始通过跨界合作、跨境交流、优势互补、多方促进的方式共同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
与这种趋势相对应,一些有利于优势资源充分配置、多方力量全面统筹的社会责任倡议与平台也随之取得了长足进步。
这其中,以2011年《WTO经济导刊》发起的“金蜜蜂2020社会责任倡议”为代表,一批先锋企业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结合,推出了在低碳、创新管理、包容性增长、公平运营等议题的行动计划。“金蜜蜂2020社会责任倡议”突出共同愿景、跨界合作、共同行动、共筑未来,成为企业社会责任与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连接平台。
进入社会责任管理时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进入到社会责任管理,成为中国企业管理发展与提升的一次新机遇,提供了中国企业发展新型经营管理之道的难得机遇。部分中国企业成为全球先锋企业在社会责任领域的新探索和新进展,重新塑造了企业管理理念、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和管理方法。
企业将会由原来的股东(投资人)公司转向到利益相关方公司。在企业发展目标上,由原来的盈利最大化或者股东利益/企业价值最大化,转向到追求经济、环境和社会综合价值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实现企业可持续经营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多赢和共赢;在企业管理对象上,由原来的集中于企业价值链对象的管理扩展到更广泛的利益相关方关系管理;在企业治理上,通过创造更多的形式,引导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包括企业管理目标的制定。企业责任竞争力将会成为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全球社会责任共识的重要推动者。中国重视加强社会责任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吸收国际先进经验,促进中国社会责任发展,并在世界可持续发展领域发出中国声音。中国各界主要通过政府间社会责任合作、与国外社会责任组织的合作、与国外推进社会责任的其他组织的合作三种形式开展国际社会责任对话。
2006年起,中国政府开始和发达国家政府签订社会责任合作协议,在政府层面开展社会责任国际合作。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组织与国际社会责任组织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广泛,与欧洲企业社会责任协会、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欧洲对外贸易协会倡议商界遵守社会责任组织、日本企业市民协议会、全球契约等机构开展了相关合作,与国际相关推进社会责任发展机构,如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碳披露项目等也有很好的交流与合作。
2010年5月17日至21日,国际标准化组织在丹麦哥本哈根举办的ISO 26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第八次大会上,中国代表团以自己的智慧和行动为ISO 26000的修改和完善做出了贡献。在本次大会上,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尊重差异性原则理念被加入到ISO 26000原则章节的总则中,标志着全球第一个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中的制定中融入了更多的中国诉求,中国已经成为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及各类组织在联合国全球契约、“里约+20”等全球公约中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升,发挥建设性作用。
从初级到更高的进阶
在充分肯定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也应该看到,受发展阶段、所处地域、企业性质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发展从整体上还处于初期阶段,具体表现就是,在履责效能方面、在推进模式方面尚存在认识不到位、发展不平衡、价值待提升等不足。具体来看,主要表现为:
从政府层面来看:其一,社会责任还未上升为国家战略,尚未形成社会责任推进的系统规划。其二,尚未形成统一的社会责任国家标准。其三,尚未建立明确的协调机制。其四,政策机制有待完善。最后,政府履责表率作用还不充分。
从行业协会层面来看,我国行业协会的社会责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现阶段,我国相当比例的行业协会存在对履行社会责任内容的认知度低、行业协会作用发挥有限、缺乏自主性以及行业协会内部人力资源建设步伐缓慢等问题。
从企业层面来看:其一,不同性质、不同地域的企业在社会责任意识和实践水平方面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性同时也表现在组织自身,一些组织的社会责任理念认识水平相对不错,但与其相对应的则是其社会责任实践能力相对薄弱。其二,大多数企业对消费者权益、公平运营、社区参与和发展指标的制定和考核还有待加强。其三,大多数企业尚未设立专门或者明确的社会责任管理机构。其四,大多数企业对社会责任组织的认识不够深入。其五,在海外履责过程中,主观意识不到位、治理不完善、经验不丰富、合作不广泛、沟通不通畅等问题仍然表现突出,这也影响了中国企业的海外发展。
从社会层面来看,首先体现在,社会责任教育缓慢起步。目前,我国的社会责任教育主要是在MBA教学中开展,本科阶段的社会责任教育也主要是在一些知名高校,如南开大学等高校。多数本科院校对企业社会责任教育重视不够,在课程教学中讲解相关内容不多,专门开设社会责任相关课程的院校就更少。社会责任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次还体现在,责任消费关注高但认知低。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关注责任消费,但是消费者对于责任消费认知度总体偏低,消费者普遍缺少“责任消费”的观念和意识。
从国际层面来看:其一,我国在参与国际范围内社会责任主题标准的积极性参与实质性互动有待提升。其二,产业联盟与供应链层面的资源整合与优化能力不足,力争与海外企业通过合作对话,结成利益共同体的同时,成为责任共同体。其三,尽管近年来我国的国际沟通与合作逐渐增加,但仍缺少一个相对完善、相对成熟的合作机制和对话机制。其四,社会责任的发展同时也伴随着新议题的出现与发展,但目前我国企业对于国际领域新出现的新议题、新挑战准备不足、估计不足。(本文摘自《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报告(2006-2013)》,做了部分改动)
(责任编辑:小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