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主页 > 焦点 > 焦点 > >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企业海外生存之道

2015-10-26《WTO经济导刊》王秋蓉0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企业迎来走出去的重大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来自海外政治、经济、法律、金融、文化、宗教等复杂环境的风险与挑战。无论走出去的风险有多大,但是主动融入这一大格局中,是企业走出去的必由之路。针对我国企业在海外面临的发展难题,“一带一路”方面的专家、学者从企业在海外如何提升在当地的融入感和存在感、提升企业软实力和塑造形象、与当地NGO打交道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具体的应对策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重要机遇,而企业当前最为紧迫的就是识别风险,认真分析,理性应对,才能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变。

提升在当地的存在感 扩大海外影响力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企业不再只是走出去,而是要下功夫走进去、走下去。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其项目投资规模达到了300亿美元。但是中国企业在巴基斯坦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据西南政法大学世界与中国议程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巴基斯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孙力舟实地考察发现,相较于英、美、日、沙特、阿富汗等国,中国企业在当地的存在感和融入感是有很大差距的。不只是在巴基斯坦,其实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本土化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虽然我国已经有大量企业在海外发展,但是要走进去、走下去,提升在当地的融入感和存在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针对中国企业当前在巴基斯坦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孙力舟提出了几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不能局限在自己的圈子里,走出家门与当地打成一片。建议中国在巴企业的员工平时多与巴方民众接触,主动了解当地人的生活习惯、风俗礼仪、宗教文化等,拉近与当地民众的心理距离,融入当地的生活,提升在当地的影响力和存在感。

第二,关注当地民众诉求,积极开展民生工程。中国企业在修路架桥的同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参与捐助学校、医疗和下水管道改造等惠及当地民生的事业,改善当地教育、医疗等条件,这将会很受当地民众的欢迎,企业的形象也将大幅提升。

第三,重视本土化经营,加强对当地员工培训。中国企业雇佣巴基斯坦当地的员工,不仅能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可以通过员工本土化,更快地促使中国员工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在培训方面,可以把当地优秀的员工派往中国接受培训,甚至中国企业设在其他国家的分部如非洲进行工作。

第四,借助巴基斯坦媒体讲中国故事。巴基斯坦有很大一部分人讲英文,中国企业可以利用巴基斯坦的智库、媒体的力量,用英文讲中国的故事,更好地宣传中国企业的优秀社会责任实践,扩大中国在国际和伊斯兰世界的影响。

强化履责意识 树立良好国际形象

过去中国企业走出去吃力不讨好,现在存在出钱不讨好的现象。相比过去,我国企业的硬实力确实增强了,但是软实力还是比较弱。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的海外形象,事关“一带一路”建设大局,也已成为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际社会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无论是“一带一路”战略大局,还是从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目前中国企业必须在增强硬实力的同时,补上软实力建设“短板”,才能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这是大势所趋,也是国际化必由之路。

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工作局局长、新闻中心主任卢卫东近日在2015(第三届)中国企业海外形象高峰论坛上提出,树立企业良好的海外形象必须强化依法合规、守法经营、合作共赢的理念,一起建设市场导向和商业运作规则,更加注重质量,进一步品牌服务提升,更加注重自身发展与造福当地并重,特别是要履行好社会责任,要坚持诚信经营,尊重所在国的习俗,保护当地人的权利,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力所能及地支持所在国社会公益事业和民生事业,提高本地化,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赢得所在地政府、合作方及各界的认同和尊重,树立中国企业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同时,要重视与所在国的相关方和社会各方的沟通,提高与当地政府、媒体、非政府组织等方面打交道的能力,努力为企业在海外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对外推广局副局长李智慧提出了4个建议:需要提升品牌意识,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企业“走出去”的前提条件;要熟悉并自觉遵守国际法律规范是企业“走出去”的关键要素;提升与媒体及公关机构交往能力,提高透明度和规范信息披露是企业“走出去”的重要要求;尊重驻在国文化,提升全球责任担当意识,切实打造利益、命运共同体。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对从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劳工标准、依法经营等几个方面重视企业形象塑造问题,并建议中国企业在海外要全面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当然,企业形象是建立在硬实力基础上的。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驻柬埔寨前大使张金凤建议企业要从产品质量入手,“质量坏了,再花多少力气、多少钱,你的名声也买不回来”。中国驻希腊、丹麦前大使甑建国建议重视培养具有世界水平的企业领导人,因为企业领导人本身就是企业形象的最重要的部分。只有国际化、高水平的、开放的企业领导人,才能参与国际经济决策。

掌握应对策略 提升与境外NGO沟通能力

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如何与东道国所在地的NGO组织打交道,提升透明度,降低风险,是目前中国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义桅认为,与当地NGO打交道,如果应对不当,其影响不可小觑。缅甸密松水电站被搁置停工,至今还未恢复开工,其中原因之一就是NGO利用环境问题煽动当地民众反对该项目。不同于西方企业历史上走出去是传教士先行的,中国是世俗化文明,走出去常常遭遇水土不服,缺乏与所在国社会组织尤其是NGO打交道的经验,甚至视其为洪水猛兽。这当然与我国NGO不发达、对西方搞颜色革命的忌惮有关。不同国家NGO作用不一样,与西方关联也不一,因此要客观、冷静分析,认真对待。具体而言,他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法律先行 摸清规律

他建议,中国企业与当地NGO沟通,应法律先行,因为这些NGO一般是注册过的,按照当地法律法规行事,看看其注册档案及发展历程,聘请当地华人华侨或西方人牵线搭桥,有利于沟通。其次,应注意方式方法。可以让我们的行业协会先打交道,积累经验、摸清行规,然后公司介入,切记动辄找当地政府,指望其“管教”这些NGO,将国内思维带到国外。建议可聘请当地或国际公关公司、法律顾问帮助沟通,舍得前期投入,避免后面损失。

以高标准制胜 争取民众为我代言

NGO一般以公众关切事项,如环保、妇女权益等,为利益集团代言。因此,中国企业在与对方沟通时,先顺着其关切事项表明我遵守承诺,然后跳出其逻辑,以更高层面的标准,如从联合国层面和国际法层面,站在人类道义制高点,跳出其话语逻辑,争取当地民众为中国企业代言,赢得主动。世界上有9亿人没有用上电,而中国国家电网长距离超高压输电能力世界最强、成本最低,帮助落后地区脱贫致富。又比如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不必像GPS那样依赖网络运行,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远程教育,起到独特作用,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抓住契机 培养本国NGO

中国首先要培养、发展自己的NGO,这样方便与国外同行打交道,改变我政府对外国社会的不对称性关系。我国在环境、劳工等社会公益层面的NGO现在发展挺快,“一带一路”是重要契机,尤其是相关省市,可以通过姐妹城市、同行交流培养、锻炼自己的NGO或半官方组织,其中具有国际视野、经验的领导型人物至关重要,可以鼓励退休干部尤其是从国际组织退下来的外交官担任NGO主管,利用好丝路基金和亚投行,组成“一带一路”相关领域、行业的国际NGO联盟。

(责任编辑:小黑)

《WTO经济导刊》
责扬天下(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中德贸易可持续发展与企业行为规范项目
中国质量新闻网
腾讯绿色
中国节能环保网
中国企业公民网
企业观察网
中国节能招标网
中企绿盾
佛山市电气行业协会
河南企业社会责任网
山东省企业信用与社会责任协会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CCR CSR
中瑞企业社会责任合作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本身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授权,任何单位、任何人不得使用上述作品。

金蜜蜂官方微博

金蜜蜂官方微信

  • 扫一扫
  • 微信二维码

Copyright © Csr-china.net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30418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