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买得起”的时代,依旧惜物如初
2015-04-22新华网吴丽娜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今年地球日我国的主题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看到这个主题的时候,不由得想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过度消费”的现况。倡导节约与促进消费之间是否矛盾?
先从消费说起。应该说,消费是必然的,消费的对象可能是具体的物品,也可能是服务。国家提倡扩大内需促进消费,进而带动生产和经济发展,商家通过各种光鲜的广告制造需求,银行提供一套完备的支付方式,在当今这个时代,消费变得轻而易举。
而节约,它与消费本不矛盾,却呈现出矛盾的状态。原因在于,消费渐渐脱离了“有用”的范畴,倾向象征价值和体验,但象征价值和体验是无限的,是变化的,无法以物品的残缺与完好作为下一次消费的标准。换句话说,象征价值与体验不能持久,这样的消费自然也很难节约。
节约型消费,更适用于具体有形的、以实用价值而非象征价值为主的物品。像爷爷奶奶那一辈,对物品的爱惜是不用说的。任何一件东西,不到用坏了,绝不会抛弃。一件东西,除了它的用途,几乎不会有别的附加意义。
发展至今,商品市场大大丰富,一件东西总有千种风情万种姿态,任你挑花了眼。新的产品不断产生,旧的物事便不满人意,我们持有的物品,特别是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飞快。而且,关键是,生活有富余,我们“买得起”了。
生活水平提高、“买的起”的结果是,我们买了许多原本并不需要的东西,更迅速地以新换旧,而渐渐失去了“惜物”的习惯。
商家自然乐见于此,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制造需求、制造消费。哪怕是暂时“买不起”,也会有信用卡这类能够“透支”的付款方式,来支持提前消费。
不可否认的是,适度的超前消费有利于拉动经济发展。但落到个人层面,消费往往过度,它攫取了一部分人的生活,某种程度上也损害了环境,增加了资源的消耗。
事实上,一个人真正的需求不会太多,细数而来,必要的东西不过那么些,更多的是不必要的,而你在某一瞬间起念要拥有的,那一部分附之于商品上的象征符号。而这些增加的东西并不能带来长久的幸福感。消费和拥有带来的只是短暂快感,不断购买,不断将旧物舍诸脑后,不再眷恋,不断重复的这一切,演变成“我消费故我在”。生活于是被消费索取和占有。
有一本日本译过来的书《清贫思想》,写到不被物欲束缚的美与自由。物质同精神一般重要,但是被物质捆绑住的人,永远体验不到精神带来的长久愉悦与笃定。一个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幸福感又来源于哪里?绝对不是无限消费欲的满足。内心饱满所带来的幸福感远远胜过一次复一次的消费狂欢。
建立理性的消费观,适度消费,绿色消费,不仅是对资源的节约,也是对陪伴你的物品的一份珍重,给生活增添了情意。
在这个“买得起”的时代,我们依旧要惜物如初。
(责任编辑:小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