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革命与能源互联网
2015-06-25未知小黑
“十三五”时期是推动绿色城镇化落地生根,全面实现2020年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为此,亟待完善五大战略支撑点:切实把资源消耗、环境损 害、生态效益纳入城镇化发展评价体系,建立绿色城镇化根本性机制保障;生态智慧规划先行,科学选择城镇化发展道路;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和公共交通的发展;综 合整治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和谐新城;有效推进企业节能减排,打造淘汰落后产能的全社会导向机制。
绿色城镇化既是健康城镇化的核心组件,更是践行“绿色化”这一全新发展观、价值观和民生观的重要体现。尽管近年来我国的绿色城镇化取得了较大成绩,但这主 要是基于纵向或历史比较,而在横向比较方面,特别是与先进国家相比,仍呈现出步伐滞后的总体态势。一系列重要环境指标将在较长时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改观。 例如,全国161个监测城市中,大部分城市的PM2.5年均浓度将长期内无法达到国家二级指标;根据现有能力,在不考虑增量因素的情况下,要把目前规模的 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完,需要20年以上;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和处理率发展非常不均衡,等等。“十三五”时期是推动绿色城镇化落地生根,全面实现 2020年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为此,亟待完善五大战略支撑点。
一、切实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城镇化发展评价体系,建立绿色城镇化根本性机制保障
“十三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的关键是“健康”和“绿色”。
2014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增加1805万人,而综合考虑人口增速,在2015-2020年间只需每年增长1600余万人,就可实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0%的目标。因此,“十三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的关键是“健康”和“绿色”。
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是绿色城镇化的根本性保障。其中,在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下,相对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资源环境产权交易机制、环境监管制度,最严格的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更为关键。
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城镇化发展评价体系,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落实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基本要求。但在现实中,这一最重要抓手并没有得以真正运用。一方面,城镇化发展评价体系尚没有被正式纳入各级政府的考评体系,更 谈不上具体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指标了。另一方面,传统政绩考评体系关于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各项指标的具体约束数值及其权重,有着较 大的弹性和议价性。尤其是,当城镇化率及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与绿色化发生冲突时,往往是前者为后者让路。为此,唯有建立“刚性”体现资源消耗、环境损害、 生态效益的城镇化发展评价体系,才能为绿色城镇化提供根本性保障机制。
二、生态智慧规划先行,科学选择城镇化发展道路
强化规划管控,严格实行规划实施责任追究制度,是 “十三五”时期推进绿色城镇化的重要保障。
强化规划管控,严格实行规划实施责任追究制度,是“十三五”时期推进绿色城镇化的重要保障。但其前提是要制定出充分体现生态智慧且具有前瞻性的规划。一要 在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明确城镇发展目标和任务,选择与城镇要素禀赋相适宜的发展模式。二要建立健全绿色城镇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使得城镇规划有法 可依、有章可循,同时,针对城镇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制定相关的投融资、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政策,从而,形成符合科学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法 律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三要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的优先发展、传统工业部门的转型升级来引领城镇化的发展,大幅度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发展低消耗、 低能耗的产业和产品。四要切实加大环境保护和防治污染力度,加大传统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市场退出力度,在注重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整合空间发展布局,稳 步实现城镇经济绿色增长。
三、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和公共交通的发展
建筑和交通体系的绿色化是绿色城镇化的关键性内容。
城镇是建筑和交通最为集中的区域,建筑和交通体系的绿色化是绿色城镇化的关键性内容。
在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下,大量的非节能建筑普遍存在。尽管近年来我国对新建建筑全面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力度不断加大,但仍有70% 左右的城镇民用建筑不具备节能效应。到2015年末,也只是20%的城镇新建建筑能够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十三五”时期,城镇化率的提升步伐趋稳的特 征,为大幅度提升城镇新建建筑绿色化比重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建议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要80%以上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要比 “十二五”时期翻一番,全面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
交通体系的绿色化,既要在绿色私人交通上下工夫,更要全面推进绿色公共交通的发展。“十三五”时期,以下三方面亟待突破:第一,必须要推动油品品质升级迈 出实质性步伐,打造既得利益强制性破除机制,努力推动全国一体化步伐;第二,加大快速轨道交通的建设力度;第三,多管齐下,引导城市自行车出行比例由下降 趋势转为快速回升通道。
四、综合整治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和谐新城
“十三五”时期,必须全面提高投入力度,强化对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面对长期粗放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所造成的恶劣生态环境,“十三五”时期,必须全面提高投入力度,强化对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首先, 针对城市垃圾增长迅速的态势,应加大对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升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十三五”时期,大、中城市新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应达到 99%,小城市及城镇的新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加大对既有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力度。其次,加强水土资源保护,改造雨污合流管网,严格 监督和控制排污总量,建立城市排污动态考核机制。再次,重视城市绿色走廊建设,加大对绿色防护带、城市湿地植被、城市土地硬化与沙化综合治理和保护工作力 度,扩大城市绿地、河湖湿地面积,拓展绿色空间。最后,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探索多种营运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加快 推进环保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进程。
五、有效推进企业节能减排,打造淘汰落后产能的全社会导向机制
在敦促企业节能减排方案中,政府的雷霆治理“硬”手段,以及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软”手段一个都不能少。
绿色城镇化建设离不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其中,企业是重要参与者,同时也是升级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作为城市经济组成部分和政府税收大户的企业,其生产 理念和经营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的环境质量,而作为“经济人”的企业,用最小的成本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利润是其决策的根本思路。为获得市场竞争力,很 多企业倾向于压缩环境投资和环境成本预算,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与环境管理者进行博弈,通过不加节制地开采资源和向社会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水废料等手段将企业 内部成本外部化,逃避企业的社会责任,向社会和政府转移环境治理成本。因此,在敦促企业节能减排方案中,政府的雷霆治理“硬”手段,以及财政补贴、税收减 免等“软”手段一个都不能少。
“十三五”时期,一要对城市及周边农村地区的产业进行合理筛选、优化布局,重塑以循环经济为导向的产业族群,实现城乡资源利用的高效化。二要打造淘汰落后 产能的全社会导向机制,促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实现产业集中化、大型化、基地化,带动产业技术升级,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三要全面建立总量控制制 度,以及排污权和碳排放交易机制,拓宽治污减排渠道,减少污染物排放,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把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运用市场机制解决污染物和碳 排放问题,有利于建立环境成本合理负担机制、合理合法利用环境容量资源、盘活污染物和碳排放总量指标、降低污染物和碳减排的社会总成本。四要推动环境价格 体系构建的有效突破。
(责任编辑:小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