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巴斯夫集团携手新疆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2015-08-28亚心网佚名
8月26日,由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主办、美克集团协办的新疆生态农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在乌鲁木齐举行,巴斯夫展示了生物降解地膜在新疆棉花、玉米、甜菜、南瓜、番茄和土豆五种作物种植成功试验。现在,巴斯夫正携手新疆一起推广生物降解地膜应用,积极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过去几年里,巴斯夫与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新疆棉花协会等利益相关方密切合作,大力推广生物降解地膜的使用,以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并先后在云南、山东、江西、内蒙古进行了试验。2014年底,巴斯夫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五师、六师、七师、八师、九师、十师、十二师等启动了棉花、玉米、甜菜、南瓜、番茄和土豆种植五种作物的试验项目。其中,包括280亩棉花、820亩玉米、200亩甜菜、200亩土豆、200亩南瓜和 5亩番茄。
实验结果表明,生物降解地膜分解为水、生物质和二氧化碳,采用生物降解农用地膜优于传统地膜,特别在恶劣环境下优势尤为明显。它具有卓越的机械性能、保温隔热和保水性能以及良好的耐紫外线性能,与传统聚乙烯(PE)地膜相比,不仅能够保证作物产量,还不会造成土壤污染。
新疆是中国最大的棉花种植区。根据国家棉花公证检验数据,2013年至2014年,新疆棉花总产达450余万吨,占全国的60%以上。受新疆地理和气候影响,新疆的棉花种植都需要使用地膜。截至2014年,新疆共有 4700多万亩农田使用地膜,占全国地膜使用面积的近七分之一。“在新疆,棉花的生育期较长,它要求生物降解膜的始裂解期稍长一点,要达到90天以上。”石河子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吕军表示。
据悉,20世纪中叶,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农用塑料薄膜的出现,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利用塑料薄膜覆盖地面,进行蔬菜和其它作物的生产均获得良好效果。日本最早从1948年开始研究利用,1955年首先应用于草莓覆盖生产,并进行推广。1961年法国开始在其本国的东南部试用薄膜栽培覆盖瓜类作物。意大利于1965年对蔬菜、草莓、咖啡及烟草等主要作物进行地面覆盖栽培。美国于60年代末开始用黑色薄膜覆盖栽培棉花。我国于70年代初期利用废旧薄膜进行小面积的平畦覆盖,种植蔬菜,棉花等作物种植。1978年进行试验,1979年开始在华北、东北、西北及长江流域一些地区进行试验、示范、推广。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林说,新疆兵团是我国最早使用地膜的单位,也是国内使用地膜规模最大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20世纪80年代初,兵团从日本引进了地膜种植技术,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特别是近年来,膜下滴灌技术的成功推广和应用,更进一步促进了地膜覆盖技术的飞跃发展。
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理措施,废旧地膜在农田土壤中逐年增多,污染持续加剧,这场“白色革命”逐步演变成触目惊心的“白色灾难”。资料显示,到2014年,中国地膜用量约为142万吨。回收率还不足三分之二。新疆已经成为我国“白色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新疆农业厅资源与环境保护站对全疆20个县的农田取样调查结果显示,当地农田平均每亩残留地膜量已经达到16.88公斤,是我国平均水平的4-5倍。新疆兵团是新疆“白色污染”最严重的区域,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兵团残膜污染面积已超过900万亩,占兵团耕地面积的60% ,兵团每亩棉田土壤中地膜残留量平均值达到17.4千克。按现在棉花种植每年每亩4.5千克的使用量计算,兵团棉田残膜可以在土壤耕层中铺满4层。
“很多地膜被深埋于土壤之下,有些甚至会因为腐烂而变成无法手动清理的碎片。农民不得不耗费相当多的时间来清理残膜,然而由于碎片尺寸逐年变小,这些清理工作见效甚微。尽管政府支持使用更易清理的厚地膜,但农民认为厚地膜价格昂贵、过于耗时。我们已经从事多年的生物降解地膜研究,取得的成效很少,可以说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地膜生物降解。如此多的残膜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损失和危害,如果不加紧治理,就影响到了出苗或者是掉苗死亡,必将影响兵团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王林强调。
对此,中国农业科学院教授严昌荣表示,由于普通地膜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在土壤中极难分解,加之超薄地膜的应用,回收技术与机具落后导致地膜回收率很低,加剧了污染。大量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破坏土壤结构、阻碍土壤中水分和养分的运移,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从而影响到棉花生产。
“为了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农田地膜残留污染防治技术要‘两步走’,一方面扩大标准地膜推广,并应用机械化回收手段控制地膜残留污染的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该加强可生物降解地膜的研究,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普通地膜,从源头上遏制地膜残留污染的发生。”严昌荣补充道。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田岩说,《中国塑协组织制订“塑料加工业‘十三五’规划指导意见”和农膜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导意见》、地膜国家标准修订即将发布实施。对普通地膜使用要求,修订后普通地膜国家标准厚度为0.01毫米,以便于回收,配合白色污染治理。同时鼓励使用和积极推广生物降解地膜应用,对生物降解地膜的厚度没有要求。
“新疆的可持续农业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可持续纺织品和食品供应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巴斯夫将与新疆一起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巴斯夫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郑大庆表示:“世界500强企业巴斯夫欧洲公司是一家德国的化学公司,也是世界最大的化工公司。近几年,巴斯夫积极布局新疆市场,除了在农业与新疆大力合作,也积极投资化工产业,新疆美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巴斯夫共同投资成立美克美欧化学品(新疆)有限责任公司、巴斯夫美克化工制造(新疆)有限责任公司。美克美欧化学品(新疆)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生产1,4丁二醇,巴斯夫美克化工制造 (新疆)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生产经营四氢呋喃,合作项目计划于2015年底投产。”
在当天的论坛上,与会的新疆农业厅、兵团农业局领导和专家,以及相关企业和单位代表一致认为生物降解地膜是替代普通地膜解决治理农业白色污染的好产品。如果能大面积推广,将是治理农业白色污染的一次“革命”,并推动新疆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但也有领导和专家,以及相关企业和单位代表顾虑到生物降解地膜高于传统地膜的价格,增加农户种植成本,推广难度较大。巴斯夫方面表示,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可生物降解并不比普通地膜成本高;随着生物降解地膜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实现产品地产化,价格会降低,从而缩短与普通地膜之间的价格差距。
背景:
巴斯夫
150年来,巴斯夫始终致力于创造化学新作用。公司的产品涵盖化学品、塑料、特性产品、作物保护产品以及原油和天然气。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为保护资源、保障健康食品和营养的供应以及提高生活质量作出贡献。企业宗旨为“创造化学新作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巴斯夫2014年全球销售额约740亿欧元,截至 2014年底员工约112000名。巴斯夫的股票在法兰克福(BAS)、伦敦(BFA)和苏黎世(AN)证券交易所上市。
巴斯夫与大中华市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885年,从那时起巴斯夫就是中国的忠实合作伙伴。巴斯夫是中国化工领域最大的外国投资商之一,主要的投资项目位于南京、上海和重庆。坐落于上海的巴斯夫亚太创新园将成为亚太地区的研发枢纽。 2014年,巴斯夫大中华区销售额超过55亿欧元,截至年底员工人数约8033名。
(责任编辑:小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