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韧性发展和抗风险路径探索|第二十二届中欧企业社会责任圆桌论坛举办
2020-07-31未知小白
疫情爆发以来,全球供应链陷入前所未有的压力之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可持续商业与投资部门负责人王亚琳分享了该机构今年4月份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企业影响评估报告》。该报告发现,疫情爆发使企业面临现金流趋紧、供应链中断、市场供求普遍下滑等压力,多数企业预计2020上半年营收将明显下降。
为此,中国推动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企业快速复工复产,有效维护了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综合处处长徐华介绍,政府主要在以下四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机制,协同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产业协会、龙头企业,开展了产业链固链行动。二是畅通产业链循环。按照“以大带小、上下联动、内外贸协同”的思路,着力帮扶龙头企业率先复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复工。三是扩大市场需求,服务供需对接。发挥“互联网+”作用,拉动传统消费的同时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四是加大金融帮扶,着力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随着各项决策部署和惠企政策加快落实,中国企业经营情况出现积极的变化,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已达99%。
全球贸易协会总裁艾伟德在致辞中肯定了中国在应对危机时的有力行动。协会今年4月对会员企业及其在主要采购国的供应链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90%的会员表示疫情期间中国仍是采购目的地,并且是亚洲率先恢复生产和审计活动的国家。
他还指出,供应链普遍面临订单取消、发货延迟,以及现金流的挑战,很容易将企业社会责任置于风险中。全球贸易协会敦促其会员企业将社会责任作为应对大流行的首要战略,并且在4月份发布了一套负责任采购实践(RPP)指南,鼓励成员与生产者和中介机构、工会和民间社会团体加强沟通,尽量减少疫情产生的负面影响。
“危”与“机”并存,疫情一方面给企业运营带来巨大冲击,另一方面也让企业开始思考此类公共危机的根源,管控风险的路径,企业与自然之间良性互动的必要性,提高对SDGs的投入。
正如郭正韶所言:“疫情是对供应链的压力测试,一方面是对抗压能力的测试,企业能够了解到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意识到可持续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对恢复能力的测试。以前供应链管理更多的考虑产品、成本等因素,经历疫情洗礼,会将目光转向抗压能力、恢复能力、政策因素等。”
那么,后疫情时代如何增强供应链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将是全球供应链下一步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
王亚琳分享了企业未来行动的4点优先选项,一是发展绿色经济,重新平衡自然、气候与经济的关系,设计以自然为基础的解决方案;二是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疫情期间对数字转型的投资既推动了对疫情的应对,也为复苏之后的加速前行铺平了道路;三是建立一套新的社会契约,营造一个更平等、包容、透明的社会关系和治理体系;四是加强社会保护,消除性别歧视,包括现金转移、全民医保及其他基本服务的获取。
无可否认,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内的技术革新是供应链保持韧性发展的驱动力。同时,艾伟德强调,与商业伙伴和利益相关方的对话,以及国际多边合作是共渡难关,实现韧性发展的关键。中国和欧盟近期也在重申致力于达成一项全面的双边投资协定,依托负责任的商业实践共同实现一个有弹性的、适合未来的可持续供应链。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也积极扮演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角色,与联合国技术银行、开发署、联合国贸发会议和世卫组织等国际机构积极对话,促进创新与融资合作,帮助企业识别复苏阶段中的投资机会,指导企业重构全球商业网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长按扫描二维码,回看论坛精彩内容
(责任编辑: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