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企业战略——评《持续竞争
2011-07-27来源 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全球网络中文门户
今天,没有人会怀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因为这已成为关系到地球上每个人生存发展的问题。然而,如果要问,可持续发展离你还有多远?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怎样回答。企业也会陷入这种困惑中。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先前的拒绝到现在的支持。不过,关于怎样支持可持续发展,多数企业还是没有明确的思路,最简单的策略莫过于用钱财做公关,为环保活动捐款捐物,以示企业的最大决心。实际上,此类形式只能说明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浅薄的认识,因为他们能够做的事情远不止于此。一个真正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应从企业发展战略着手。无论是化工厂、汽车公司,还是银行、基金公司,都可以通过实施某些具体战略推动可持续发展。这一点在西方实践中已经得到了证实,不少学者也已经就这些问题著书立说,《持续竞争力》就是其中一本。
《持续竞争力》是由英国学者菲利普•赛德勒(Philip Sadler)于2002年所著,它的出版并非偶然。上世纪90年代初,英国管理学家查理斯•汉迪(Charles Handy)应邀在英国皇家艺术学会(RSA)做题为“公司的目的是什么?”的讲座。他的演讲引起了企业家们的浓厚兴趣,于是皇家艺术学会决定启动“对未来公司性质的调查”研究项目,此项目得到包括IBM在内的25个知名企业的支持。1995年,调查结果汇成《未来的公司:企业在不断变革的世界里所起的作用》报告,并公开发布。这项工作同时也促成了1996年“未来公司研究中心(Tomorrow’s Company)”的成立,赛德勒先生被邀请加入董事会,并主管研究委员会的工作。在其三年任期中,赛德勒先生察觉到:一个重大的变革过程正在形成,这一进程可能对自由市场性质的资本主义产生深刻的影响,可持续发展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越来越多的公司不再只以财务指标陈述他们的发展目标……于是,赛德勒先生搜集证据、研究案例,最终于2002年完成并出版了《持续竞争力》这本书。
全书共分成三大部分:变化中的企业环境(The Changing Environment of Business)、公司一直在做什么(What Companies Have Been Doing)和注重利益兼容的领导人员和组织(Inclusive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
在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地指出了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经营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其中,最为关键的变化是可持续发展。作者回顾了可持续发展的缘起和发展,他引用学者约翰•埃尔金顿(John Elkington)的话说,《寂静的春天》所触发的全球环境革命可以归结为三次浪潮。第一次是以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和石油输出国组织提高原油价格为象征。这次浪潮之后,由于世界经济衰退,环境问题被束之高阁。第二次是以《我们共同的未来》为起点,这份报告书引起全球政经各界的广泛关注,绿色消费兴起。然而,接踵而至的经济衰退再次将这类问题打入冷宫。当前,第三次浪潮正蓄势待发,它以大公司的参与为特征,探讨的是一种更为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对环境、社会和经济三个范畴都给予了同等的重视。作者认为,越来越多富起来的人们要求更好的环境质量、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环境诉讼的风险、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对企业的环境表现提出苛刻的要求等都迫使大公司将可持续发展纳入董事会的新议程。因此,企业不得不从战略与行为上对这些新的变化做出积极回应。
第二部分重申了企业领导人所承受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压力。一方面来自市场竞争,并加上股东及其代理人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来自非政府组织和其他压力集团,他们对公司的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传统观点所认为的企业目的与价值观就变得模糊起来:企业是不是仅仅为谋求股东利益而存在?可持续发展的兴起是否预示着股东价值的终结?作者认为,当前企业必须满足的期望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期望与各种不同的群体有关,公司与他们有着直接关系,这一群体由股东、其他投资者、雇员、客户、供应商以及公司进行商业活动的当地社区组成;第二类通常是对社会更广范围内的责任,包括对未来几代人的责任,也包括全球变暖、人权问题等。在这一错综复杂的关系网面前,作者认为企业只能通过利益相关者参与(Stakeholder Engagement)这一办法,才能实现权衡多种目标功能的经营管理。书中指出,不少知名跨国企业已经在有关实践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一些公司将企业的社会与环境因素纳入公司报告,发布社会报告(有的也称三重底线报告、社会审计报告、伦理会计报告或利益相关者报告);一些公司将社会与环境因素纳入员工绩效考核体系,譬如杜邦公司员工的可浮动薪金就与工作场所的环境管理、生产安全管理等方面的业绩挂钩。所以,由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企业经营除了要得到政府颁发的经营许可外,还需要获得一张非正式的经营许可证,那就是人们是否愿意接纳这个公司并与之打交道。
最后,该书在第三部分集中论述了企业组织及其领导层的新思路和新做法。和多数企业经营、公司战略读物一样,这一部分逐一讨论了学习型领导、学习型组织、组织创新、人才管理等传统话题。唯一不同之处是对利益相关者领导策略的论述。作者的这一策略可以简单地用“1+5”来概括。“5”是指(企业)与雇员、客户、投资者、供应商及社区的关系,而“1”是指领导人员的中心作用。“1+5”表示企业领导层应当注重与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并赋予其权利、发挥其参与作用。这就是作者所给出的企业应对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全书讨论的问题都聚焦在利益相关者这一特殊群体上,作者通过分析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害关系,奉劝企业摒弃过去那种唯利是图的经营理念,转而采取一种更为包容性的经营战略,妥善平衡企业经营、环境保护、社区发展的利益,以保障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这一潮流中顺利航行。通过作者的一番阐述,可持续发展最终被引入到企业经营的核心战略中去,这一点十分值得我们的环保工作者借鉴。由于发展阶段的不同,加之认识的局限,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不管是政府机关,还是非政府组织,或是新闻媒体,都曾将可持续发展与企业发展置于势不两立的境地,一些人只顾控诉企业的罪行,欲除之而后快。这样简单而粗暴的方法,未能切中企业经营的要害,非但不能得到企业的支持,反而会引起反抗和不满,收效自然不好。如果我们能够采取《持续竞争力》中的思路,从企业角度出发,运用利益相关者的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掌握两方面的知识。第一,我们需要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更全面的认识,这一概念其实是包括了环境、社会和经济三个范畴的,如果我们仅仅从环境的角度去理解的话,未免太狭隘;此外,我们还需要多积累一些社会和经济的知识和经验,才能更好地与企业家对话。第二,我们需要掌握更多、更具体可行的企业实践,以向企业展示可持续发展的经营之道,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有甘当学生的积极性,才更愿意实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战略。
这本书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它提到并介绍了许多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重要概念和机构。例如,第三章从环境、经济以及社会三个维度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涵义;第四章介绍了关于社会责任投资的有关情况;第八章介绍了利益相关者的相关理论。书中还多次提到SustainAbility、AccountAbility、未来公司研究中心(Tomorrow’s Company)、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EIRIS、全球报告组织(GRI)等机构,这些都是企业环境管理工作者所应熟知的重要机构。因此,透过这本书,你可以了解很多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前沿知识,这对日后的研究和实践都大有裨益。
这本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点。首先,第三部分关于企业领导力和组织的论述略显单薄,与前两部分放在一起让人有些头重脚轻的感觉,而且论述的内容也不如第一、第二部分精彩和深刻。第二,中译本质量差强人意,一些词语的翻译不是很准确,有些句子不顺畅。有条件的读者还是去看英文原文更舒服些。
责任编辑:ss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