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精准扶贫:贫困村来了位海归女博士
2017-10-17企业供稿佚名0
伴随着树山村清晨的鸡鸣,海归女博士杨洋爬出了被窝,吃过亲手做的蛋炒饭,她走进树山村小学升级改造的工地,忙活了一个上午。
下午,她到了苗木种植基地。这一季的苗木长势喜人,杨洋跟村民边修剪苗木边唠嗑。买了一点水果和补品,晚上,杨洋带着两个同事去看扭伤腰的村民,嘘寒问暖,村民有点受宠若惊。回到寄宿的村委会办公室,杨洋又拉着两个同事总结当天的工作。不知不觉,已是深夜12点。
杨洋是碧桂园的一名驻村扶贫干部,有着月牙一样的眼睛,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杨洋博士。一年前杨洋放弃了日本乡村顶层设计师的工作,在这之前她已在日本待了9年并在日本千叶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回国后杨洋加入了碧桂园扶贫队伍,这是她扶贫工作中平凡的一天。
行走在树山村竹林中的杨洋博士
老天爷不给饭吃的地方
杨洋驻村扶贫的地方叫树山村——地处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西牛镇西,是一个有300多户人家的革命老区村。这里四面环山,曾经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蜿蜒曲折到村外。
这是一个老天爷不给饭吃的地方。42岁的李洋东生于斯长于斯,对于树山村的曾经历历在目。山多地少,一户也就三五分地,田地30公分以下都是黄泥土,唯一的经济来源是麻竹笋,下雨天还经常发生山体滑坡,村民的日子极其艰难。7年前的树山村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一个外来人口,村民们住在自建的土胚房里,走着泥泞的道路,人畜混居。
树山村旧貌
人们很难相信,“满地都是钱”的广东竟然会有这样一个“老少边穷”的地方。2010年,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亲自选定树山村作为企业帮扶点,开展新农村建设。通电通水通路通网,盖起乡村小别墅,打造苗木种植产业,6名碧桂园扶贫干部驻村与政府一起开展产业扶贫和整村改造。这个地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今,苗木种植产业产出已超2000万元,户均增收约6万元。李洋东是第一批参与苗木种植的村民,现在年收入达到8万元。
“你们帮我们重建了家园,而不是家”
杨洋出生在江西一个设计世家。去年11月,她第一次到树山村,看到一排排整齐的乡村小别墅,有点生气,杨洋觉得这跟她追求本土特色的乡村建设理念不合。
不过,杨洋很快发现,村民的意愿就是想住城里那样的新房子,了解到扶贫项目小组是在尊重和保护当地文化的基础上,对所有住房进行了升级改造,修缮了有百年历史的碉楼,建立了养老院,保留了部分老建筑。“我发现我是错的,不应该一刀切,只看结果,还应该看过程。”有了更多的了解后,杨洋今年2月正式入驻树山村,跟村民们一起共建乡村。
树山村修整一新的房屋
“你们帮我们重建了家园,而不是家”,村民们跟杨洋聊起现在的生活一脸幸福,因为乡村环境改变了,房子变好了,还有挣钱的出路了,有更多的人愿意留在村里,外出的人也更愿意回村里看看。老人家们觉得这个村子的根留住了。杨洋也被这样的改变打动,她觉得村子最大的改变是人文的改变而不仅仅是环境的改变。
洋博士跑到穷山沟,脑子有问题?
“洋博士”下乡村,村民们一开始并不看好。“一个留学生跑到穷山沟来发展,是不是脑子有点问题?”李洋东和大多数村民抱着这样的想法。杨洋也发现,村民们对自己不信任,小小的个子,一个黄毛丫头,她没法服众。
“把这个地方当家,把村民当家人。内心坦荡的人才能照亮别人。”她热火朝天地干起来了,学客家话,虚心向村民们请教,跟村民一起干农活,走访村民家,炒一个菜送给村民吃,给村民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跟村民们讲自己的理念,请专家学者过来给村民们见见世面……李洋东发现村民们很乐意跟杨洋讲话,“因为她说话很温和,有问题会委婉地跟我们交流”。
假期回家,家里人说起她怎么变黑了,她不敢告诉父母她下乡了。作为独生女,杨洋是家里的小公主,她不想让父母担心。她想等完成树山村新一轮的升级改造,再带父母过来看自己参与的工作成果,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尽管树山村已经脱贫,但还有不少工作要做,对此,杨洋有信心,公司给了足够的平台和支持,最重要的是要找到方向。树山村世代以种植麻竹笋为生,衍生出众多麻竹笋产品,有着树山村人延续发展的竹文化,有与竹相关的独特神灵信仰。杨洋打算以此为基础,挖掘打造树山村独有的文化,这是目前她和团队正在做的事情。除此之外,培训基地和展览馆的建设、老房子的修缮改造、学校的升级改造、通过产业带动农户产品走入市场……这些都是树山村扶贫新一阶段的工作,要活化村落,孕育出村庄发展的内生动力。
杨洋越来越接近自己的梦想,一个有自己特色,有内生发展动力,“守得住文化记得住乡愁”的社会主义新乡村。乡建先行者梁漱溟曾问,这个世界会好吗?只要有阳光,这个世界就会好的。
(责任编辑:小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