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CSR知识 > 实践 > 责任竞争力案例 > 国企 > >
国开行:助学贷款助百万学子圆大学梦
2015-03-26来源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公司简介
作为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政策性银行,国开行自1994年成立以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长期致力于我国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的建设和发展,近年来在基层金融和国际合作业务领域也取得长足进展,形成了“一体两翼”的业务发展格局,成为中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中长期投融资主力银行。
国开行也是我国政策性银行改革的先行者。2008年12月,按照国务院部署,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3000亿元人民币。截至2009年底,国开行资产余额达到4.5万亿元,实现净利润302亿元。
问题
1999年,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出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陆续开展的助学贷款业务资助了数百万寒门学子完成学业,但到了2002年,这项业务却在全国几乎普遍陷入停顿。
由于多种原因,助学贷款的违约率和信贷风险较高,银行统计的违约率达到40%。同时,贷款客户多、单笔额度小、跟踪管理困难等客观因素造成运营成本高、收益低,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积极性。
为了鼓励银行扩大贷款,国家对原有的助学贷款办法做出了改革。2004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根据补偿机制,由财政和普通高校按1:1的比例建立助学贷款的风险补偿金,按照当年的发生贷款金额进行补偿。教育部规定,风险补偿金的上限为15%,即一笔1000万元的助学贷款,当地财政和高校将各出75万元对银行给予补偿。
然而,新政策出台后,情况仍不容乐观。经办银行普遍认为15%的补偿金比例太低了,致使助学贷款流标现象频发。
国家助学贷款在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迫切需要经办银行探寻一套全新的风险补偿和风险控制机制。
解决方案
正当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开展受阻时,国家开发银行从关注社会热点、解决民生问题的高度介入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针对助学贷款赖以依存的市场运作机制和信用体系仍然相当薄弱的现实,国开行以开发性金融的方法,从市场建设和信用建设入手,破解国家助学贷款这道难题。
创新建立三方联动的责任体系
2005年1月,国开行获准在河南省开展助学贷款试点。在教育部、财政部、银监会的指导下,国开行把融资优势和政府组织协调优势相结合,积极创新,采用“批发方式”开展零售业务,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防范和控制风险,形成独具特色的助学贷款管理模式。
国开行这种新模式的主要内容是:河南省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补偿金标准为14%,省财政和贷款的高校分别承担一半。高校全面参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克服了银行在后续管理上存在的严重“脱节”的问题,有效防范和控制了风险。
国开行把本应由其得到的风险补偿金拿出来作为奖励基金。学校管理得好,助学贷款违约额低于风险补偿金14%的,风险补偿金剩余部分全部奖励给高校;否则,学校不仅要如数缴出风险补偿金,而且还要承担高出部分的50%,这让风险补偿金具有了激励和约束效力。
以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为管理平台,统一管理全省的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以各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为操作平台,全面管理学生贷款的受理、审核、汇总、合同签订、贷款本息催收、贷款信息管理及学生的诚信教育等具体事宜。
另外,学生的助学贷款情况将装入学生的档案,随学生的就业而流动,这样,用人单位也将参与到风险监控上来。
国开行的这个新模式重在信用建设,使各环节各司其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高校、教育厅参与管理信用的积极性。试点当年放贷的规模就超过各家金融机构历年在河南省发放助学贷款的总和,在试点中,国开行发放助学贷款本息回收率保持在100%。这一做法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随后在全国15个省份推广。
积极探索生源地助学贷款长效机制
为了进一步扩大助学贷款的受益面,国开行根据学生和家长的需要,又尝试推出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2007年,在教育部、财政部和银监会的支持下,国开行在江苏、甘肃、重庆等5省市成功开展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并于2008年在全国大范围推广。
该业务为信用贷款,以借款学生为中心的三段信用联结,以省、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为实施主体,联结生源地、就学地和就业地,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为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款责任。
为保证助学贷款业务健康发展,国开行从机制建设、业务流程和贷后管理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同时建设信息化、电子化的管理系统,搭建有效的信用和信息平台,全程跟踪和管理助学贷款,防范贷款风险。在经营理念、运作模式、产品和管理等方面,国开行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工作。
调动各方力量参与防范风险。根据开发性金融的理念,按照政府组织优势、国开行融资优势与社会信息优势相结合的原则,在助学贷款业务中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防范和控制风险。例如,与教育部门合作,发挥教育部门的优势,推动建立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体系,负责贷款申请受理、贷款审查和贷款回收等工作;在财政等部门的支持下,建立了风险补偿金和财政贴息制度,将财政和金融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国开行则利用融资优势,推动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和体系。
建立三段信用联结的新模式。针对学生在入学前、入学后和就业后三个阶段的信用和信息变化特征,通过生源地评审、高校诚信管理、就业单位监督还款的运作模式和机制创新,将家长、高校和就业单位等联结成一道优势互补、相互承接的风险防范链。如共同借款人机制,就是由借款学生和家长共同承担还款责任;信息共享机制,以借款学生借款、就学和就业等信息为对象,在国开行、省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高校和就业单位间建立信息共享渠道;风险共担机制,针对省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建立的一种激励约束机制,当风险补偿金超出助学贷款损失时,超出部分奖励给省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推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新产品。国开行根据借款学生的特点,在贷款期限、利息和还款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以降低由于产品设计不合理造成的违约。例如,根据学生未来现金流的特点,将贷款期限最长延长到14年,并规定毕业后两年为“不还本金、只付利息”的宽限期;可以提前还款等。
成效
截至2009年底,国开行在全国24个省(区、市)累计发放助学贷款119亿元,贷款余额113.3亿元,支持224万名贫寒学子走进大学校园。
在国开行的推动下,一度停滞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重新得到了快速发展。2008年,国开行助学贷款发放规模跃居银行业首位,2009年又上新台阶,新增发放贷款53亿元,同比增加78.8%,占全国份额的57%。
生源地助学贷款如今已成为国开行基层金融业务的一个重要品种,具有手续简便、还款时间长、不需提供抵押担保等特点,只要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可申请。
专家认为,贷款期限延长,不仅降低了学生还款压力,也降低了银行的风险。再加上生源地助学贷款由家长和学生共同承担还贷责任,银行对学生家庭情况和联系渠道都有清楚掌握,还贷风险被降到了最低。
从国开行整体业务来看,截至2009年末,国开行不良贷款额为331.5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4%,持续保持在1%以内;累计本息回收率99.97%,连续10年保持高位。
对国开行的举动,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赞赏有加,“国家开发银行对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特别是在全国学生资助工作最困难的时候,主动承担起助学贷款业务,帮助解决了教育公平问题,办了教育部想办而办不了的事情,开发银行对教育事业有情、对家庭困难学生有恩”。
展望
2010年,国开行将继续发挥助学贷款主力银行的作用,进一步推进生源地和高校助学贷款,让更多贫困学子受益。国开行将积极创新,提高基层金融业务电子化水平,方便借款学生跨区跨行还款;加大诚信教育力度,共建社会信用;加强与地方政府、高校的合作,强化贷后管理,进一步防范贷款风险,推动助学贷款持续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ss
(责任编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