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绿色经济的新引擎
2014-11-17人民政协报佚名
生态农业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的内容,将有利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还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那么,在我国,生态农业目前发展如何呢?
生态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据与会专家介绍,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把发展与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结合起来,形成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做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生态农业既是农业发展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与会专家表示。
随着人类农业生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现代农业在给人们带来高效的劳动生产率和丰富物质产品的同时,造成的生态危机也越来越难以承受,包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和农药用量上升造成土壤侵蚀、能源消耗量日益增大、破坏和污染环境等等,特别是随着人类生活水平提高,对食品安全的意识和要求日益提高,对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走生态农业道路已成为全球共识
世界各国虽然对生态农业的定义和标准不同,但其出发点是一致的,就是要在洁净的土地上,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洁净的食品,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资料显示,国外的生态农业最早在欧洲兴起,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在瑞士、英国和日本得到发展;20世纪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态农业得到国家的补贴支持,世界各国生态农业有了较大发展。
据统计,目前,在世界上实行生态管理的农业用地约1055万公顷。其中,澳大利亚拥有529万公顷,占世界总生态用地面积的50%;其次是意大利和美国,分别有95万公顷和90万公顷。
从生态农地占农业用地面积的比例来看,欧洲国家普遍较高。生态农业的发展,对发达国家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保障人民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达国家生态农业的发展,反过来也逐步形成了农产品生产和制造的一系列生态化标准,促进农业消费的转型,客观上对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标准体系仍需健全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得到重视,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方面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专家表示,尽管我国在生态农业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方面的制约。包括技术体系不健全,在针对多样化农业生产条件下生态农业发展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存在不足;政策措施不完善,一方面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执行不彻底,另一方面,针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激励和保障措施不足,生态农业发展的比较利益优势难以建立;服务体系不健全,相关的品种、肥料、技术、信贷与信息等服务不够健全。
专家认为,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制约,最主要的还在于我国经济社会传统粗放的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巨大的消费需求难以满足,这也决定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而不能走一些发达国家的回复原始农业模式的道路。
专家表示,当前我国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尽快形成和完善生态农业生产体系,一方面完善激励和保障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增加资金支持、补贴等方式加强对生态农业发展的财政支持,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结构调整,另一方面,积极推动生态农业组织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应用,为中国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技术支撑,实现生态农业发展的高效和绿色化。
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和消费标准体系,扩大生态农业消费市场,充分保障生态农业发展的比较利益。
(来源:人民政协报)
(责任编辑:小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