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主页 > 焦点 > 评论 > >

“深港通”不能再局限于“通”

2015-04-02《金融时报》中文网 2015年03月24日梁海明

自中国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将“适时启动深港通试点”之后,各界对这一机制的关注迅速升温,与推出后反应平淡、火花不多的“沪港通”形成鲜明对比。

对于陆港两地证券市场而言,“沪港通”的任务是“通”,而“深港通”的最高使命是“融”,让两地金融市场真正融合;同时它还要“新”,可考虑在“深港通”基础上,创新推出“粤港通”,以及创建全新的深港交易平台。

“深港通”的回响比“沪港通”大,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深港两地人员来往频繁,而且两地拥有实体经济合作的深厚基础,两地投资者对彼此市场的认识都比较深,“深港通”可望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二是,有了“沪港通”经验之后,两地投资者可更快掌握“深港通”的规则和操作,再加上深圳股市以中小盘股和成长股为主,预计会吸引更多高风险偏好和喜欢发掘潜力股的投资者。

虽然不少人对“深港通”期待很高,但我却是审慎乐观,准确的说应该是短期审慎,长期乐观。

我之所以审慎,是由于“沪港通”开通前,外界同样怀有很大憧憬,各大媒体长篇大论纷纷唱好,但开通四个月以来,在市场气氛、宏观经济数据及各种技术限制因素影响下,境内境外许多主要机构投资者仍静而观之,市场反应并此前设想的那样热烈。如果“深港通”开通初期的市况、宏观经济不配合,投资气氛稍逊,这一机制在初期很有可能重现上述局面。

不过我的乐观则在于,在“沪港通”基础上,“深港通”若能在制度设计思路上更加开放,尤其是在“融”、“新”两个字上下工夫,即使初期遇冷,但长期仍然看好。

深港不能跟沪港一样局限于“通”,“通”是“沪港通”已经达成的任务。“融”才是“深港通”的真正使命。

首先,“深港通”应考虑降低或取消投资者资产门槛。目前投资“沪港通”的50万元人民币门槛,显然限制了该机制的活跃性。“深港通”如能降低门槛,例如降到20万元或以下,甚至是取消,将令两地投资者互相融合、不分彼此,大大增加它的吸引力,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其中。

其次,应扩大“深港通”的投资范围。“沪港通”机制下,沪港两地标的股共有500多只,基本为蓝筹股或行业领头企业。而大多数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对投资中小盘股及成长股兴趣甚浓。如果将深圳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以及香港大部分中小盘股、创业板股票均纳入这一机制的投资范围内,将深港两市的蓝筹股、中小盘股和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全面融合,不但有助于吸引更多投资者,也有望促使深港两市市值上涨,更可壮大两市主板,提振深市中小企业板以及两市的创业板。

此外,深港两市要有创新的意识,要有敢闯的“新”动作。

一方面,广东自贸区即将挂牌,深港两地可利用这一政策,考虑在“深港通”发展成熟的基础上,创新推出“粤港通”。

作为直辖市,上海无论是经济实力、获得的资源支持均比深圳乃至广东要多和早。深圳要取得突破,可以研究在广东自贸区背景下,通过“先行先试”的深圳前海片区与广州南沙片区、珠海横琴片区,在金融领域整合分工,联合广东省会广州、经济特区珠海,在“深港通”的基础上探索打造“粤港通”。

目前粤港两地服务贸易自由化基本实现,但市场“互联互通”仍局限在股市。“粤港通”可考虑进一步在债市、期货甚至银行间市场等更多金融领域复制“互联互通”。此举可吸引更多投资者,加强深穗珠乃至广东全省与香港的金融融合,对珠海、香港及广东全省经济发展大有裨益。

同时,深港也可考虑合作创立“深港交易平台”。目前全球科技创业成风,但无论是内地还是香港的股市,受限于制度、技术等因素,只能眼睁睁看着众多中国内地企业前往美国、新加坡上市,导致“墙内开花墙外香”。

同时,日本、新加坡和台湾的交易所,也正在计划启动类似“沪港通”、“深港通”的互联互通机制,致力横跨东亚、东盟国家及大中华市场,以抗衡中国沪深港三市联合带来的冲击,以此争夺更多市场份额。

因此,深港可考虑在“深港通”基础上,另在深圳前海地区划出一块区域,试验设立一个跨境交易平台。它可由深港两地交易所共同出资,共同经营管理,在规则、制度和技术等设定方面上可考虑不再采用内地和香港股市现行标准,而采用美国交易所标准,以此吸纳准备前往美国上市的企业,以及迎接已在美国上市、却有意回归的企业。

这样全新的交易平台可摸索出比“沪港通”更多的有益经验,推动中国在金融、会计和法律等众多高端服务业乃至相关制度上与国际市场全面对接。

简而言之,“深港通”不能墨守“沪港通”模式,“融”和“新”才是它的真正生命力和成败关键。

(责任编辑:admin)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责扬天下(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中国质量新闻网
腾讯绿色
中国企业公民网
企业观察网
河南企业社会责任网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中瑞企业社会责任合作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本身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授权,任何单位、任何人不得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我们:

侯楚卿 市场部总监

邮箱:chuqing.hou@goldenbeechina.com

电话:010-62119201-8003

金蜜蜂官方微博

金蜜蜂官方微信

  • 扫一扫
  • 微信二维码

Copyright © Csr-china.net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30418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