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主页 > 焦点 > 评论 > >

破解转型时期民生困局路径选择

2015-04-02《 人民论坛 》2015年01月11日周易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总目标,相应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也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科学领域学术研究的热点与焦点问题。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由政治权力系统、市场机制系统、社会组织系统和公民社会系统共同构成的国家治理格局,它是一个有机的、协调的、动态的和整体的运行系统,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联系。而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民生的进步与发展,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

转型时期解决民生问题的必要性

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中也要时刻牢记这一根本宗旨,这就要求在工作中以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以来,民生问题日益突出,如“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物价不断上涨,就业困难;教育、医疗成本高,人民群众难以负担、贫富分化严重”等,这些问题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

解决民生问题、促进民生进步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过程中要做的关键一步,也是当前的现实需求,我们应该坚持用辨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探讨产生和解决这些民生问题的本质和根源,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解决民生问题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解决民生问题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对民生项目的投资,加强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医疗、教育、卫生等社会保障水平,为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创造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系列的显著成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新时期,取消农业税,实行种田补贴等涉农政策为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农村生产力不断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农民素质提高,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健全。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和农民最关注的“三农”问题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这些成就增强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促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入到促进民生进步发展的工作中来。

近年来,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改善民生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和坚持。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人的尊严、增进人的幸福,目前,我国有的地区片面强调经济发展,认为发展民生会分散精力,对经济发展形成阻碍,如果只为追求经济数据而发展,扭曲了发展的价值目标,既不是科学发展,也严重违背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改善民生还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我国不同地区消费水平差异严重,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民生问题解决不够好,比如:住房、教育、医疗成“三座大山”,给百姓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房价过高、就业难、失业多、养老保障水平低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居民有钱不敢花的现象。这一系列问题要求我国政府必须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的,带领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走向富裕之路。

转变政府职能,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积极作用

目前我国正处在转型的特殊时期,改革开放对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非政府组织的兴起与发展需要有一定环境的支撑,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实际上就是在从根本上改变全能政府下的政府运行机制,实现有限政府,这对于改善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环境,实现市场和社会的发育及发展,无疑提供了一定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非政府组织作为非盈利性的社会组织,协调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各方行为,平衡着各方的利益,其发展和成熟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

非政府组织作为连接政府和社会群众之间的桥梁,对于促进民生进步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积极的效应:首先,非政府组织可以与政府形成互补,许多政府不能解决或解决不好的事情非政府组织都可以很好地进行处理。尽管政府是管理社会生活的主体,但毕竟能力有限,出于自身局限性而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的要求,而非政府组织由于其结构简单,组织规模小从而能够在情况发生变化时迅速地做出反应,这一灵活性的特点刚好弥补了政府管理的空白。

其次,政府把握社会发展方向,但却无法掌握社会底层的真实信息,而非政府组织正好可以弥补这点不足,政府可以通过非政府组织获得更广泛的社会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而非政府组织也可以通过政府的放权而获得人民群众及社会的认可,从而更有效地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

最后,政府的失灵和负外部效应也呼吁非政府组织有效参与解决民生问题。虽然,政府组织在解决民生问题、促进民生进步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事务的复杂化,政府原有的管理方式、管理理念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造成了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现象。因此,政府改革势在必行,政府必然要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改变传统不适应现代社会的管理方式,综合运用各种社会管理手段,并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为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并发挥其有效作用提供法律保障等。政府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为了改善社会管理方式而作出的这些转变,为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留下了一定的空间。”①

所以,支持和鼓励非政府组织充分利用其一切优势和资源,积极参与解决民生问题、促进民生进步发展,对于缓解政府压力、解决民生问题、缓和社会矛盾、促进民生进步和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转型时期破解民生困局的路径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总目标,是一个由政治权力系统、市场机制系统、社会组织系统和公民社会系统共同构成的国家治理格局。它是一个有机的、协调的、动态的和整体的运行系统,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联系。而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各级政府为促经济、保增长所十分关注的问题。促进民生的进步与发展,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为人民服务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因此要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促进民生的进步与发展,而民生问题涉及到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具体方面,所以要循序渐进地逐步改善。

促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一方面,政府政策积极引导,做好就业财政支撑。在目前改革的关键时期,我国要着眼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各行各业和各个层次的人都有一个整体准确的就业定位,大力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建立并壮大第三部门,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缓解社会矛盾。政府也要使财政支撑与政策引导同步进行。在科学合理的政策指引下,加大财政支持,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注重解决新生农民工队伍的就业问题,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另一方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就业机制法治化。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法治,一直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和理念,目前,虽然我国在不断健全法律制度,但是由于逆城市化是新生并不断深入的现象,国家对其还没有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更没有针对其下相关的就业给出相应的法制回应。总而言之,如今在这个方面还是立法空白、规范管理真空状态,因此亟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就业机制法治化。

健全福利保障制度,维护农民合法利益。目前我国二元结构依然明显,城市中的农民得不到应有福利的保障,农民工或者农村户籍的民众在城市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地位,在保险、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都存在不平等待遇,不仅使得我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没有充分发挥其价值和作用,而且侵犯了公民的平等权。

目前,我们要积极推进社会保障覆盖的范围,建立全民所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根据经济发展形势、物价变动状况、人民生活水平等情况,适时调整和改变保障水平,积极加强保障基金的筹集和管理,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安全,尤其是缩小甚至消除城乡之间的福利差距和歧视现象。农村、农业、农民一直是我国政府特别重视的“三农”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国做好民生工作的关键,因此,要规范农村户籍人们进城工作的相关制度,尤其是福利保障制度,保证农民在城市中的生活,有利于促进其就业的顺利进行,从而缓解了农民的压力,也提高了城市的发展水平,有利于促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保障人民的身心健康。科教文卫事业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切实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保障人民的身心健康,促进人民群众全面发展。

首先,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普及和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教育发展规模和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其次,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群众的生老病死,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价廉、方便、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权,逐步缓解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最后,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健身娱乐等大众活动。合理引导人民群众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

增强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监督官员科学用权。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增强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我们要对公民进行一系列的理性教育,增强公民的主体意识,从而使民主观念贯彻落实到实处,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开展各种形式的公民理性教育,如座谈会、讨论会、实践活动等等,从而提高公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公民积极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增强其主人翁感,调动其积极参与的热情并献言献策,此外还要进行网络应用基本知识的普及,使公民可以进行简单而顺利的计算机操作,解决民众网上操作的技术问题,为实现民众与政府间的互动奠定基础。

同时,随着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平台的出现,我国网络监督方式灵活多样。公民可在这些平台上发帖子、写评论、进行交流互动等活动,也可直接与政府官员进行电子互动,以全面、充分地了解公务人员的权力运行,从而使网络监督效益最大化。

推动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目前城乡二元结构、户籍歧视、贫富差距等现象依然存在,这严重违背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同时,户籍制度是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镇化步伐的一大障碍,也是一道很难跨越的鸿沟,这种传统的户籍制度若得不到改革,将阻碍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首先,在小城市和小城镇,应鼓励和保护农民无任何条件限制地居住或者落户,并以法律等合法有效的途径保证他们的福利得到有效落实,同时还要维护他们在农村拥有的土地使用权、承包经营权以及宅地使用权。其次,在大城市中,要实行居住证制度,即农民可以居住在大城市,但需要办理居住证,而非户籍证,同时在享受国家补贴等一系列的福利时,要注意使用差别对待,但并非歧视,这既是为了缓解大城市的压力,防止造成大城市处于重压之下,也是为了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最后,逐渐取消户籍制度上的附加利益。传统的户籍制度上承载了几乎全部的国家福利,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就是为了有更好的生活,但是户籍及其附加利益的差别使得广大农民不得不放弃,所以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就是要取消附加在户籍上的种种利益,体现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人人平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平等。

建立健全法规体系,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理念。我国一直提倡法治,强调依法治国,目前,虽然我国一直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和理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法律法规制度仍然不健全,有些方面还处于立法空白、规范管理真空状态。立法是贯彻落实法治观念的前提,因此,一定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一方面,立法必须要严格遵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优先考虑广大人民群众最担心的事,切实做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体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另一方面,政府官员要科学执法,合理用权,必须严格依照程序,并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建议及意见。

结语:

民生问题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及最亟需解决的问题,科学、合理、有效地解决民生问题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必须高度关注民生,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改善民生,加大对民生项目的投资,加强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医疗、教育、卫生等社会保障水平,有助于促进消费,带动经济增长,为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创造有利条件。

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进程中的价值追求,也是当前的现实需求,我们应该坚持用辨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探讨产生和解决这些民生问题的本质和根源。一定要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切实解决民生问题,真正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注释:

①刘丽瑛:“非政府组织的优势与社会管理的创新”,《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12期。

(责任编辑:admin)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责扬天下(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中国质量新闻网
腾讯绿色
中国企业公民网
企业观察网
河南企业社会责任网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中瑞企业社会责任合作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本身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授权,任何单位、任何人不得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我们:

侯楚卿 市场部总监

邮箱:chuqing.hou@goldenbeechina.com

电话:010-62119201-8003

金蜜蜂官方微博

金蜜蜂官方微信

  • 扫一扫
  • 微信二维码

Copyright © Csr-china.net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30418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