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主页 > 焦点 > 评论 >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探索

2015-05-18《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4期杜伟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为实现中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立足经济发展实际,综合考量国内外经济形势后提出的全新发展战略;是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经济结构改善、产业结构升级、收入分配调整、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城乡结构趋向合理、区域结构、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改善,是一种人与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的发展方式。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但是,中国现行经济发展方式中仍然存在有一些弊端和局限,经济发展方式亟需转变。

一、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中国目前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方面仍不够深入,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只有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才能更快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方面,允许市场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影响,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经济发展更加持续稳定、更加健康高效、更加富有活力。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加强公共服务水平,保护好资源环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遵守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必须发挥国家政策、规划对宏观经济的导向作用和对市场秩序的监管作用,防范单纯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局限性和事后性,维护宏观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2.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公有制经济建设中,一方面要引导国有资本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按照社会化生产规律,积极提倡公有制经济在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上不断创新,使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得到不断增强,使中国的经济制度基础更加稳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最大渠道和来源,也是越来越重要的税收来源。要保障不同所有制经济在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前提下,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通过减少行政审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税费减免等方式,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激活其生产、经营和创新潜力。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上平等竞争,和谐互补,使中国经济健康快速稳定向前发展。

二、加快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扫清经济发展障碍

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不仅阻碍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会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只有加快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才能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下坚实基础。

1.改善需求结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受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低迷、民众购买力下降,中国制造业生产成本上升及对外贸易摩擦频发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国外贸出口增速放缓,部分外贸企业的生产经营陷入困境。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改善需求结构,扩大内需,充分释放出中国居民消费的巨大潜力,使消费代替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作为前提,必须改革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保障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地区和城乡间收入差距,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

2.优化产业结构。要坚持巩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多种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覆盖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要持续提升第二产业发展水平,踏实发展实体经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要大力支持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加大对服务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加快服务业发展速度;坚持自主创新,开拓新的服务领域,提升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和发展空间。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通过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鼓励东部优先发展,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挥对中西部地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要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消除地区和部门壁垒,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流动;要根据本地区科技、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找准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的投入力度,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性。

4.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布局,严格控制大型城市规模,缓解因其人口过多而带来的资源与环境压力;要明确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定位,通过产业发展升级、公共服务提升,吸引周边农业转移人口定居和就业,发挥集聚人口的功能;要总结户籍制度改革中的经验教训,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

三、加快实施科技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驱动生产力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科技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驱动因素,科技发展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根本动力。只有鼓励科技创新,才能更好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支撑。

1.优化创新发展环境。通过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推进中国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科技研究;通过完备的政策法规,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通过创新投融资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充足资金保障;在全社会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及文明和谐的人际环境,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2.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注重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强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的联动,建立产学研利益共同体,使科研成果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为持续科技创新提供动力。

3.加大科技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力度。要积极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全面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打造一支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队伍;要通过良好的科研环境、与国际接轨的薪酬激励制度,吸引外国高水平人才到中国发展创业。

四、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继续深化对外开放,在努力把外国资金和技术引进来的同时也要注意防范国际金融风险;要鼓励国内企业勇敢走出去,在更广阔的天地获得更大的发展。只有更快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才能更好地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1.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通过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加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在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和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国际品牌。

2.科学利用外资。通过政策倾斜,税费优惠等方式,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等发展水平较低的行业,发挥好外资在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协调发展和引导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努力控制吸引外资所付出的政策、资源、生态等招商成本,防止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造成负面影响。

3.鼓励对外投资。通过开展跨国并购,形成更加完整的技术链、产业链和销售链;参与国际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为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提供稳定可靠的能源资源保障;鼓励企业机构投资建立海外技术研发中心和加工基地,利用当地的资源、人才和劳动力优势,降低生产研发成本,减少贸易摩擦。

(责任编辑:admin)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责扬天下(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中国质量新闻网
腾讯绿色
中国企业公民网
企业观察网
河南企业社会责任网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中瑞企业社会责任合作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本身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授权,任何单位、任何人不得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我们:

侯楚卿 市场部总监

邮箱:chuqing.hou@goldenbeechina.com

电话:010-62119201-8003

金蜜蜂官方微博

金蜜蜂官方微信

  • 扫一扫
  • 微信二维码

Copyright © Csr-china.net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30418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