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新特点
2015-05-18《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年4月下庄国土
1970年代以来,中国掀起海外移民大潮,持续至今,成为世界移民大潮的组成部分。从16世纪末开始,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已经持续数百年,但1970年代以来的中国新移民,无论在移民目的地或移民构成,无论在移民输出地或移民动机,与以往的老移民均有较大差异,与同时期其他国家的移民也有明显不同。
何为移民?本文参照联合国人口司(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和世界移民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对“国际移民”的定义,即:跨越国界的常久性人口空间移动。何为“常久性”,则各国标准不一,从1个月到12个月均有,但较多国家以一年为常住标准。参照以上定义,本文讨论的中国新移民,指1970年代以来从中国大陆、台湾和港澳地区移居国外并长住一年以上者。
中国的三次移民高潮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移民高潮从16世纪末开始,持续至19世纪中叶。其原因是欧人相继在东亚进行商务扩张和殖民地开拓,导致对中国商贩和劳动力的巨大需求。中国移民高度集中于南洋(东南亚),少数前往日本和朝鲜半岛。移出地则以福建和广东两省为主,少数来自浙江、云南和广西。①18世纪以后,日本华侨社会湮灭,中国与朝鲜政府均不允许相互移民,持续不断的中国海外移民基本上前往南洋地区,南洋各地大小不等的华侨社会也得以形成和发展。
中国海外移民的第二个高潮,是19世纪中期以后的大规模华工出国和20世纪上半叶前往南洋的自由移民。19世纪中期,时值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在全世界瓜分殖民地,大规模开辟种植园,修建铁路、公路和运河、开采矿产,急需大批劳动力。西方在19世纪前期禁止黑奴贸易更加剧了劳动力的匮缺,因此,华工成为黑奴的替代品。两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朝开放通商口岸,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工。从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国人口从1亿增长到近4亿,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国内移民和海外移民同步发生。这期间,先后约500万华工被贩运出国,约有200万华工被送往东南亚的种植园和矿场。以华工为主的海外移民,导致中国移民的全球性分布,奠定“有海水处皆有华侨”的现状。
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除南洋以外,北美、欧洲、澳洲和拉丁美洲纷纷限制中国移民入境和居留,当地华侨数量甚至有所减少。由于清朝和民国初年政府严厉打击苦力贸易,因此,从20世纪前期到中期,中国移民潮以自由移民为主,绝大多数进入南洋。这个时期南洋的近代交通和航运业、采矿业、加工业和种植业有较大发展。以从事商贸为主的华商企业也在1920至1930年代纷纷进入实业领域,华侨的各项产业突飞猛进,吸引了更多的中国移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有20多万华工前往欧洲从事战时劳工服务,不少人战后留居欧洲各地,其聚居地成为欧洲各地唐人街的肇基。
第二次中国海外移民大潮是第一次大潮的延续。数百万中国海外移民中,除数十万人前往美洲、非洲、澳洲外,绝大部分仍前往东南亚。移出地更高度集中在广东和福建两省,约占中国海外移民的90%以上。②到20世纪50年代初,超过1100万华侨定居于南洋,另有100多万华侨分布在世界其他地方。
1950年代至1970年代末,持续数百年的中国大陆海外移民大潮基本中断。冷战时期的西方反共运动,将华侨与社会主义和“红色中国威胁”相联系,绝大多数华侨居住国都不同程度采取限制和排斥华侨的政策,也不再允许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入境。在中国大陆,不但严厉管控国内人口迁徙,更基本不容许移民海外。
第三次中国海外移民大潮涌现于1970年代,持续至今,时称“新移民潮”。台湾和香港是中国新移民的先锋,大陆移民很快后来居上。中国新移民潮的外部拉力,缘于西方发达国家在1960年代中期以来放宽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移民限制,内部动力则是1978年以后中国大陆奉行改革开放政策,放宽乃至取消对海外移民的限制。此后,数以亿计的发展中国家移民涌入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澳洲和西欧,成为包括中国移民在内的世界移民的主要目的地。随着全球化引发的人力、资本、技术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加速,19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移民也呈汹涌之势。尤其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强势崛起和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大批中国商民随着中国商品、产业与资本的输出,奔赴世界各地。到2008年,中国新移民及其子女的数量可能达1040万。其中,来自港台的约160万到170万,来自中国大陆的约800多万。在大陆新移民中,有100余万来自福建省。③
中国新移民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高学历。与1950年以前的海外中国移民多目不识丁、身无长物,主要是来自闽粤的贫困农民不同,中国新移民具有高学历的特点。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在于中国新移民无论是来自港台或是大陆,留学生及其眷属都是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1970年代以来,台湾是最早大规模派出留学生的地区。从196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中期,将近15万台湾学生前往美国攻读研究生学位。其中,台湾大学的理科学生赴美留学者比例高达70%到80%。据台湾“侨委会”统计,截至2000年,在美台胞有52.9万人。其中,留学移民占41.3%,工作移民占30%,亲属团聚和投资移民分别居第三和第四位。④根据台湾“侨委会”2007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海外台湾人约107万,其中,定居美国者约59万,超过70%为大专文化以上者,有硕士、博士学位者占35%。⑤
中国大陆大规模派遣留学生虽迟于台湾,但其数量很快后来居上。近年来,留学规模有增无减,迄2006年,中国大陆留学人员数量已超百万。留学成为中国人移民国外的主要渠道之一,为古今中外独一无二。无论大陆或港台,中国留学人员主要前往发达国家,尤其以北美为最。
2007年以来,中国大陆各类留学生数量呈激增之势。在2009至2010学年中,美国高等教育机构中的中国学生人数从上学年的9.8万多人增至12.7万多人,同比增长20%,占在美国的外国留学生总数的18.5%,中国超过印度,成为留美学生最多的国家。至2011年,中国大陆总计送出了224.51万留学生。⑥据中国教育在线和留学监理服务网联合发布的《2013年出国留学趋势报告》统计表明,1978年至2012年,中国总计送出264.47万留学生,其中,超过90%是自费留学生。2007年以后,中国留学生人数每年平均以20%的速度增长。到美、英、澳、加这4个英语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占总数的75%以上。2011年,中国大陆留学总数达33.97万人,占当年全球留学人数的14%。是年,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数量仅次于美国,有8.6万人。再次是英国,中国留学生约有8.5万,其后是澳大利亚,中国留学生有7万多人,韩国的中国留学生超过6万人,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3.5万人。⑦2012年一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达39.96万。其中,一半以上留学生前往美国,占美国当年接受的全部外国学生人数的25.4%,是位居第二名的印度的近2倍。赴英留学的中国新生约6.5万人,占该国接受的外国留学生总数的15%。到澳大利亚的中国留学生超过5万人,到加拿大的中国留学生约2.5万人。⑧
2005年以前,大部分留学人员都定居国外,成为移民。根据教育部统计,到2002年年底,中国大陆58万人出国留学,而学成回来的只有15万。这15万人中大部分是那些短期(一年或以下)进修生。近年来,随着中国留学生数量的飞速增长和留学国家提高移民门槛,回国比例有所增加,但留居外国的留学人员仍远多于回国人员。
近代中国留学潮始于1872年清朝派出的第一批“留美幼童”,一直到1950年代中国大规模派遣留学生前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留学生大多是带着求学报国、振兴民族的使命前往海外,学习先进国家的知识,肩负振兴国家和民族的重任。这些留学生基本上都学成回国,并在中国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从留学生到移民”,或者以留学为手段达到移民的目的,是1970年代以来的新现象,在中国留学史或移民史上从未存在。
集中流向发达国家的都市。2000年以前,中国新移民以留学生和家庭团聚为途径,主要流向发达国家。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对外经贸关系的发展,部分中国商贩越来越多前往东南亚、拉丁美洲、非洲等地。但总体而言,发达国家仍是中国新移民的主要流向。到2008年,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新移民可能达1040万。中国新移民以北美地区最为集中,约为275万,其次是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欧洲,约有190万,大洋洲、日本和新加坡各有约60万,韩国约35万。发达国家和地区共680万,占新移民总数的65%。
除了留学生前往发达国家外,非熟练劳动力也以发达国家为主要移民目的地,其原因是中国移民输出地与发达国家的巨大收入差距。仍以前往美国的新移民为例。美国的中国新移民大体可分为以留学生及商务身份移民的高学历者和来自福州、江门等低教育程度的农村移民。根据笔者团队在福州长乐市的调查样本,1988年至2003年间前往美国的1709位移民中,他们出国前在国内的年收入是人均1143美元。移民美国后,其人均年收入约27370美元。按汇率计算,相差20多倍,按平价购买力(PPP)计算,也相差6倍以上。⑨这种收入的悬殊差距,可普遍解释中国大陆非熟练劳动力为何千方百计前往发达国家。尤其在福州和温州的农村地区,即使费资巨大,⑩也不惜踏上移民征途。
老一辈的中国移民,大部分充当开荒辟地、采矿种植的劳动力,所居地多在郊乡荒野,少部分在都市从事商贩行业。而中国新移民无论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则主要在都市就业和谋生。其原因是新移民求学的大学和就职的公司一般都在城市,而且吸纳中国新移民非熟练劳动力较多的餐馆业和商贩业,也基本上在城市,尤其是大都市。2000年,全美华人数量288万,其中,居住在纽约、旧金山和洛杉矶三市的华人就超过60万,占比超过20%。全美有35779家中国餐馆,如果每家中餐馆雇佣5到10个华人,加上在中餐馆就业的雇员所供养的人,则有数十万华侨华人以中餐业谋生。11在法国,2007年的华侨华人数量约50万到60万人,大半居住在巴黎及其郊区。巴黎的中餐馆达6000家,全法国则有8000家以上。12
输出地的大分散和小集中。数百年来的中国海外移民潮,其主要来源地一直是广东和福建。在福建和广东省内,其移民输出地也基本上集中在几个传统的移民地区。在福建,华侨华人80%来自闽南方言区的漳州和泉州两市,少部分来自客家话方言区的龙岩和福州方言区的福清及其周边地区。在广东,华侨华人绝大部分来自粤东的潮汕和梅州及广府方言区的广州和江门。
1970年代以来中国新移民基本上颠覆了这种以闽粤为主的输出地模式。新移民的主力之一是留学移民,其来源地遍及全国各大中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台湾和香港原是大陆移民的目的地,1970年代以后,也成为留学移民和商务移民的主要输出地。
新移民的另一主力军是非熟练劳力,其主要来源地也非闽南和广东的传统移民输出地,而是来自闽江口地区、浙南甚至东北等非传统海外移民的输出地。只有广东潮汕、江门和广州地区在2000年以前,仍利用泰国和美国乡亲的人脉,输出数十万新移民。在美国的福州人多达60万,几乎全部是新移民及其子女。他们并非来自传统的侨乡,而是主要来自闽江口周边的乡镇。1980年代以前,浙江南部的温州、青田地区只有少数国人移民欧洲,但在1980年代以后,有数十万新移民涌向欧洲乃至北美。现在的浙江华侨华人有100多万,绝大部分是新移民及其子女。东北大批下岗职工利用各种途径出国,主要前往西欧、美国和韩国,其数量应当不少于10万人。2004年,仅在美国旧金山湾区就有数千沈阳人。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中国在东南亚的投资和工程承包急剧增长,大批中国商贩和劳动力,随着中国资本、产业和商品进入东南亚,尤其是缅甸、柬埔寨和泰国。13他们大多来自没有海外移民传统的湖南、四川、云南。
因此,中国新移民的主要输出地,已经遍及全国,不再是主要来自闽粤两省。输出新移民较为集中的市县,如台湾、香港、福州闽江口地区、广东江门、浙南和东北,大部分并非传统侨乡。
精英移民有扩大趋势。近年来,中国社会精英也大规模加入移民行列。本文将社会精英或潜在的社会精英,定义为成功人士或有能力成为成功人士者,包括受过良好教育、有较高专业技能和在各行各业的事业有成者。改革开放以来,留学移民、技术移民和商务移民,或可称为精英或潜在精英移民。2006年以前,中国大陆的精英移民主要是留学生群体,但规模并不大,累计在百万人左右。近5年的留学生规模,超过1978年至2006年近30年的总和。每年出国留学的数量,激增至20到30万人。即使回归比例在提升,滞留在外的留学人员数量也远超回国者。更应引起重视的是,滞留在外的留学移民,包括大部分高端人才。据《人民日报》2013年6月5日报道:“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达87%。”14高端人才成为移民,堪称人才大流失,为政者无论如何不能忽视这种状况。
比留学移民更值得关注的是成功人士的移民,他们或是富人阶层,或是管理、技术乃至文体、艺术领域的成功人士。他们的大批移民,完全颠覆了经典移民理论。15中国银行与胡润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显示,14%的高净值人群(个人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产等可投资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群体)目前已移民或在申请中,还有46%的高净值人群考虑移民。根据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和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联合发布的《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2)》,中国大陆个人资产超过1亿元的超高净值企业主中,有27%已移民,47%正在考虑移民;个人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高净值人群中,近60%已完成投资移民或有相关考虑。国内知名导演、演员、体育明星、各类艺术家移民的消息虽不绝于耳,但企业家的移民更令人忧心,因为企业家带走的不仅是财富,还有他们的管理经验和价值追求。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移民潮持续迄今,且有加速之势。不但规模越来越大,还具有以流向发达国家为主、高学历者比重大、输出地大分散和小集中及精英大规模加入移民行列等特点。除了以流向发达国家为主的特点外,其他三个特点,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大陆特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随着中国与世界更加密切地相互融合,这些特点可能仍将在未来愈演愈烈的移民潮中呈现。因此,中国亟待形成面向未来的海外移民相关政策体系与完整的治理思想。
注: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JJD810026。
注释:
1参见庄国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广州:广东高教出版社,2001年,第171~177页。
2庄国土:《鸦片战争以后东南亚的华侨人口结构》,《南洋问题研究》,1994年第1期。
3《2006年福建省华侨华人调查资料》,福建省侨办编,2006年。
4朱慧玲:《近30年美国华社人口状况及其结构变化》,《侨情》,2006年第20期,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编,2006年,第15~19页。
5哥斯达黎加台湾商会网站,http://www.cacotacr.com/news.htm。
6王辉耀主编:《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2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1页。
7王望波、庄国土:《2010年海外华侨华人发展报告》,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3~34页。
8中国教育在线网站,http://www.eol.cn/html/lx/baogao2013/page1.shtml。
9庄国土:《近20年福建长乐人移民美国的动机和条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年1期。
10在我们调查的1988年至2003年的1866名长乐出国者中,有1258人出国费用高于1万美元,有847人高于3万美元。
11周敏:《美国华裔人口发展趋势和多元化》,高伟浓等译,《人口与经济》,2004年第3期,第20页。
12《欧洲华人生活比较:法国华人人数和社区规模居首》,中国侨网,http://www.chinaqw.com.cn/hqhr/hrdt/200707/01/77953.shtml,2007年7月1日。
13庄国土:《经贸与移民互动:论近20年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原因》,《当代亚太》,2008年第2期。
14盛若蔚:《中央人才工作小组:我国流失顶尖人才数居首位》,《人民日报》,2013年6月5日。
15如经典移民理论之一的“推拉理论”,认为人口流动的目的是改善生活条件,流入地的那些有利于改善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因素就成为拉力,而流出地的不利的生活和发展条件就是推力。人口流动就由这两股力量前拉后推所决定。参见D.J. Bagne, Principles of Demography, Johnson Wiley and Sons, New York, 1969。
作者介绍:
庄国土,华侨大学讲座教授(Chair professor),厦门大学教授、国际关系学院和南洋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为东南亚、中国移民和华侨华人。主要著作有《东亚华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华侨华人分布状况和发展趋势》、《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