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阿登纳基金会:独立的“党派智库”
2015-05-18《光明日报》2015年05月13日16版俞平
德国阿登纳基金会通常被称作“党派智库”,因为它具有鲜明的基督教民主联盟(以下简称基民盟)的政治背景。基金会成立于1964年,前身为基民盟1956年创建的“基督教民主教育工作学会”,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首位总理、基民盟党魁康拉德·阿登纳的名字命名。
基金会与基民盟在政治理念、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价值观一致,二者平等且互相独立,同属“基督教民主联盟大家庭”的一员,但其不代表党派利益,无须为党派执言,也不接受党派的资金。基金会在党派活动范围之外发挥作用,推广基民盟的理念和思想,在民间交流方面作用尤为明显。这类政治基金会是德国普遍存在的独特的智库模式。
发展理念
阿登纳基金会的首要使命是非政治外交,即广义的外交。基金会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交往,与各国分享德国的发展经验和成果,探讨共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将这些活动汇报给德国政府。
在阿登纳基金会看来,智库作为重要的社会力量,是社会治理、国家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必须积极投入,与各方共同探索国内国际问题的解决之道。因此,基金会应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咨询,而非代表某一利益团体向政府游说。
以人为本,强调P2P(即人与人、面对面)的重要性,这是阿登纳基金会的又一理念。基金会主要开展实践活动,如政策咨询、国际交流、公民教育、提供奖学金和开展文化项目,还设有阿登纳研究院和基民盟政策档案馆。
公共政策影响力
德国联邦相关法律认为,德国政治基金会是德国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作为德国外交的延伸途径,阿登纳基金会必然与德国政府保持密切互动。它代表德国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向外输出德国的价值观及“知识”(尤指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的思路和方式),同时也把国外的新问题和“知识”带回德国,以促进德国政府更了解全球局势,在国际合作框架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阿登纳基金会注重保持与非政府组织的广泛联系。例如,以共同感兴趣的议题为框架,基金会驻外办公室将本国及所在国的相关非政府组织联系起来,举办各类论坛、互访等活动。
基金会很看重媒体发布,尤其是以网络新媒体为代表的社会舆论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影响。由于传统的通过提供内部研究报告来影响少数政治精英决策的可能性已经大大降低,基金会逐步转向受众面更广的网络及新媒体的运用,实时发布学术会议、出版物、活动等信息。借此,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到基金会的动态,而且能够会聚更多人参与并及时反馈。
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及应对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阿登纳基金会敏锐察觉到传统聚焦的内容和应对方式上的变化,及时对发展策略做出调整。
首先,随着国内国际政治热点议题的转移而调整议题框架。例如,加强了发展问题的权重,不仅强调经济与物质条件的发展,更关注社会公平正义、福利、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指标,以及区域乃至全球的发展平衡问题;更注重提高民众参与政治的能力,实现政治决策的公共性。因此,加大公民教育的力度,尤其是青少年政治参与能力的培养,为此设计了一些特别项目,如本地的社会问题讨论、模拟国际合作谈判等。
其次,交流渠道的变化。全球化带来信息、资本、人员的全球性流动和价值观的多元碰撞,这使得基金会在应对国际问题和对外交往时必须采取更为灵活且本土化的方式。基金会发挥长期在海外开展工作的资源优势,在巩固官方渠道的同时,进一步拓展非政府的社会渠道,包括学界、商界、媒体、NGO等,以便根据实际项目需求和议题,灵活调动各方资源。
最后,经济全球化在区域层面的体现最为突出,如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发展融合等,因此基金会加大了区域项目的设置和投入。基金会增设海外办公室,尤其是在热点地区。通过实地展开工作交流,提升基金会在区域问题研究和解决方面的有效性。同时,注意增加区域问题项目。由此入手,基金会总结积累了更多可以复制推广的知识与经验,有助于其在全球议题框架中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