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焦点 > 微焦 > “一带一路”与CSR > >
中企在非有力践行社会责任
2016-05-25国际商报何芬兰
“随着中企对非投资的不断增加,如何融入当地环境开展本土化经营,推动当地经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企业面临的重要议题。”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会长孙振宇在日前于北京举行的“走出去”与企业社会责任系列沙龙——“中非对话:责任型投资与包容性增长”上表示,近年来,中非关系持续快速发展,双方合作领域不断扩大,非洲已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新兴目的地之一和第二大海外承包工程市场。“一带一路”建设为中非合作带来了新机遇,中国企业和员工应更多地关注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当地企业公民。
商务部相关数据表明,今年1~4月,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3914.5亿元,同比增长71.8%。其中,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投资合作快速增长。孙振宇指出,近30年来,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年均增速超过30%,投资存量超过300亿美元。在非中资企业已有3000多家,中国对非洲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20%。在中非经贸合作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合作领域和结构也不断拓宽和优化,工业、金融、旅游、电信、航空、广电等行业成为中非经贸合作新亮点。有统计显示,中国企业在非投资建设经贸园区超过20个,吸引入园的企业360余家,涉及能源、矿产、轻工、建材、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家用电器等多个领域,累计投资额近47亿美元,初步在当地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中非合作领域扩大的同时,合作方式也不断更新。以往合作主要是中方无偿赠送,如今则多以无息贷款、贴息贷款、技术援助为主,并且加强三边合作、多边合作。此外,中国还新增对非重债穷国减免债务和派遣青年志愿者等方式,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中非基金、非洲人力资源开发基金、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等亦已开始实施。
中国企业对非投资促进了当地发展,造福了当地社会。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王成安表示,中国政府部门、行业商协会和企业均十分重视对外投资中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就中国企业对非投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他提出五点建议:逐步实现属地化经营、注重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加强培养当地人才、积极参与当地公益事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秘书长、副主任刘海方详述了中国企业在非从“飞地式经济”到“包容式经济”的发展轨迹,强调融入非洲当地社会是中国企业的首要问题。“想要长期并可持续地在当地发展,中国企业必须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
中国石油[-0.56% 资金 研报]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室主任许晓玲分享了中石油在对非投资中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据介绍,中石油于1995年开始在非洲开展油气投资,截至目前在苏丹、南苏丹、乍得、尼日尔、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尼日利亚等地运营了23个项目,与近60%的国家开展了上中下游一体化合作。通过清洁生产、透明运营、社区公益、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等方式,中石油力求做当地企业公民,创造共享价值。公司先后帮助苏丹、乍得和尼日利亚等国建立了上游油田、中游输送管道、下游炼油化工的一体化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满足当地能源自给需求,助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在当地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方面,着力培养当地人才,用工本土化,雇用和培养当地员工;为当地石油管理部门、石油公司开展培训,还在苏丹建立了中国石油海外雇员培训中心;资助当地高校学生留学,提供实习机会。迄今,中石油在非洲共培训当地员工4万多人次,资助留学生500多人,员工本土化率超过90%。在社会公益方面,重点参与公共设施建设,扶贫帮困,支援救灾和改善当地医疗、教育条件,仅在苏丹就累计建学校35所,为7万名适龄儿童提供了上学机会。在透明运营方面,中石油通过官网、定期报告、国别报告等方式披露公司在当地开展运营及履责情况。在乍得、尼日尔等国按要求向政府披露支付情况。
1/2/4区油田位于苏丹中南部,沙漠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中石油于1997年中标该项目开发权,并担任作业者。其投资2亿美元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生态降解污水处理工程,应用先进的生物降解技术处理产生的污水,处理能力为25万桶/日,实现了生产污水零排放,处理后的污水均达到或超过国际排放标准,已通过ISO14001认证,为当地灌溉了上万亩经济林,极大改善了当地生态。目前这一技术已推广到6区和3/7区油田。
(责任编辑:小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