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命运共同体”思维认识企业社会责任
2015-04-14金蜜蜂于志宏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回顾了世界70年来的发展变化,总结了亚洲70年来的发展历程,从当前国际形势面临的挑战出发,以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为目标,提出“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愿景。习近平主席着重谈了他对于迈向命运共同体的看法:1.必须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2.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3.必须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必须4.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
习主席对于“命运共同体”的论述高屋建瓴,“命运共同体”思维对于重新认识企业社会责任的起源、发展和目标具有许多非常深刻的启发。“迈向命运共同体”,也是企业和社会实现共同的美好未来的必然选择,将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打开新的视野。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世界好,亚洲才能好;亚洲好,世界才能好。”延伸到企业和社会的关系,则是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社会好,企业才能好;企业好,社会才能好。企业家们应该牢记这个朴素而永恒的道理,把它作为企业的发展宗旨。
为什么要迈向“命运共同体”?
长久以来,企业界所奉行的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理念,尽管客观上企业的经济价值贡献于社会的发展,但在“利润最大化”机制下,因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不负责任方式,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资源枯竭、环境恶化、贫困加剧等。这一系列社会性问题,反过来也对企业的持续经营带来严峻的挑战,诸如营商环境恶化、人才匮乏等。
特别是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很多时候企业和社会之间存在巨大的隔阂甚至存在敌视:社会抱怨企业运营造成污染,企业认为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难以兼得。从“命运共同体”思维出发,企业和社会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关系。企业和社会之间应该也可以形成互信认同、开放包容、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从对方的发展中彼此获益。
“命运共同体”包括哪些主体?
习近平主席演讲中,将国家之间定义为命运共同体。对于社会来说,其构成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不同主体的负责任行为相互作用,形成社会的良性运转。因此,社会责任囊括了包括企业在内的所有组织和个人。
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看,企业与其利益相关方构成了“命运共同体”。企业需要在决策和运营中,充分考虑利益相关方的诉求,赢得认可和支持,保障商业的可持续性;利益相关方支持负责任的企业,监督不负责任的企业,形成对社会进步也对负责任企业发展有利的环境。
“命运共同体”要遵循什么原则?
习主席在演讲中针对迈向命运共同体强调的四个“必须坚持”,对企业社会责任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企业及其利益相关方之间必须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应该承认,企业和利益相关方之间,不同的利益相关方之间,存在暂时的诉求差异、利益差异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因此,只有彼此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才能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形成共同发展的合力,为命运共同体注入活力。
2. 企业及其利益相关方之间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习主席引用了各个区域的谚语形容合作的价值:东南亚朋友讲“水涨荷花高”,非洲朋友讲“独行快,众行远”,欧洲朋友讲“一棵树挡不住寒风”,中国人讲“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对于企业及其利益相关方来说,道理是一样的。社会责任强调利益相关方合作共赢,形成发展合力。“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要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
3. 企业及其利益相关方之间必须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当前,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都面临着复杂的发展环境,面临棘手的可持续发展难题。因此,企业与利益相关方之间要加强对话与合作,相互发挥建设性作用。通盘考虑、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协调推进,建立解决重大问题的治理体系,形成良性循环的企业社会责任生态系统。
4. 企业及其利益相关方之间必须坚持兼容并蓄、交流互鉴。不同思想交汇、不同文化交融、不同群体交互,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精彩,多样性既是一种繁荣的美,也是发展的不竭动力。促进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的互鉴互动,彼此取长补短,有助于企业创新、社会进步,碰撞出更加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的新未来。
“命运共同体”思维,避免了企业社会责任中可能单纯从企业视角出发的局限性,从“共同”、“互鉴”、“共赢”的视角,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打开了更广阔的大门。我们期待,从“命运共同体”思维出发,企业社会责任也能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责任编辑:陈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