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采蜜行:要么带上CSR,要么打道回府
2015-04-24金蜜蜂赵丽芳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和推进,从国际战略思维来看,开启了全球互尊互信之路、协作共赢之路、文明共鉴之路,是新一轮经济贸易全球化深刻变化的新发展;从中国视野来看,打开了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的新机制和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强身健体、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新纪元。
2015年,网络、报纸、手机朋友圈频频被“一带一路”这个热点词汇刷屏。尤其是3月28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发布,此话题更是持续发酵,民众产生了强烈的国家自豪感,企业也是摩拳擦掌、“走出去”的热情高涨,表明了“一带一路”正从做好顶层设计转到具体推进、务实合作并行的新阶段。
CSR要成企业走出去“标配”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 是世界上跨度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对于“走出去”的企业来说,这是一片巨大的商机无限的“蓝海”。
但与以往“走出去”不同的是,“一带一路”更加注重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新时代主题,更加重视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简称“五通”),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这也就决定了,想要凭借“一带一路”东风“走出去”的企业不能将目光只局限于自身利益和发展上,还必须与当地社会、民众、社区等利益相关方形成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成为责任共同体。
企业如何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实现“五通”?很多学者都分析过风险、挑战,全面而细致。但最直接和可见的挑战,实则源于我们的不适应和不熟悉。陌生,正成为所有挑战的根源。在这种情况下,带上CSR!有利于企业在“走出去”的沿途中识别新情况、发现新诉求、学会新话语,成为继资金、人才、装备之外的新标配和新法宝。
“君子企业”运营更成功
中国有句老话“君子爱才,取之有道。”企业也一样。一个经营有道、有人文精神、有道德底线、同利益相关方共同发展的企业往往更容易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中国企业“走出去”20多年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其中,作为中国最早走出去的企业之一,中国路桥工程有限公司给我们提供的经验是:始终执行可持续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在公司运营过程中分解为六大“战术”:第一,打造精品工程。这是企业发展之本,工程质量不过关,一切都是妄谈;第二,诚信经营;第三,属地化经营,这一经营理念促进了当地的就业率和经济发展;第四,重视环境保护;第五,重视合规经营;第六,加强与当地社会的沟通与合作。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中国路桥海外运营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事实上,这不仅是中国路桥的经验,其他成功“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的经验也大抵类似于此:利润不再成为唯一目的,而是与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休戚相关、紧密相连。尽管这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侧重点、模式不尽相同,但殊途同归,最终都实现了企业与当地社会、环境双赢、甚至多赢的效果,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有钱、任性”的企业不能长久
无视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轻则企业运营不顺,重则损失惨重,不得不打道回府。成功的企业大多类似,而失败企业的原因各有不同。最常见的无外乎:与当地社区没有处理好关系、环保标准不达标、员工属地化不佳等。这些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一波三折、运营不畅,一个主要原因是企业社会责任工作没有到位。过分看重经济指标和企业盈利,没有基于更多相关方共同发展、成果共享的战略、决策和行动,上不能通政策、下不能通民心,一方面对困难和挑战估计不足,另一方面得不到相关方的理解和支持,自然少不了栽跟头、遇挫折、甚至折戟沉沙、打道回府。
这样的情形,最近几年多次上演。中地海外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何伟对此深有感触:中国企业应该要思考如何走出去,不能有钱就任性,绝对不能把曾经的坏毛病带到“一带一路”中来。他建议,企业不仅要在走出去前对当地国家的法律、人文等进行研究,拿到项目后,也要持续研究,要重视各方利益,做到协同发展。
驼铃声声,征帆点点,这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形象写照。如今,驼铃远,铁笛响,“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需要“走出去”的企业负起重任,时刻将社会责任放在心上,在走出去之前、之中、之后全过程考虑各利益相关方利益,将利益相关方的利益与企业利益并重。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拥有良好的企业运营环境,并使企业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利益相关方。
同时,企业的成功运营也是“一带一路”在某一点的成功,如果所有企业都遵循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以点带面,“互联互通”,最终达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发展,那么贯穿欧亚大陆的这两条当代“丝绸之路”就能重新焕发生机,走向持久稳定和繁荣。
(责任编辑:陈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