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琳凯助力彝绣绽放光芒
2014-12-24《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履行罗贤平、陈伟征0
可持续发展挑战
2001年,玫琳凯中国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合作,设立“玫琳凯女性创业基金”,秉持“丰富女性人生”的企业使命,以“授人以渔”为理念,通过提供小额无息循环贷款,帮助贫困女性实现创业和再就业。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玫琳凯中国发现,基金会虽然能够帮助贫困女性获得暂时的创业成功,但惠及的人数相对有限,且难以形成规模化、可持续、具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模式。如何结合自身特色,开创出创新的公益模式,增强公益项目的可持续性?这是玫琳凯中国多年以来一直思考的一个课题。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彝绣文化产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传承人的彝族妇女普遍缺乏依靠彝绣技艺脱贫致富的能力和机会,延续了几千年的彝族刺绣工艺面临失传和消亡的境地。在此背景下,玫琳凯中国如何开辟新的思路和方向,在保护、传承和发展彝绣文化产业的同时,支持彝族地区妇女创办自己的事业。
解决方案
“彝绣小店开起来了,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过了”,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4岁孩子的母亲王海燕,回忆起自己的彝绣小店开业那天的情景仍然激动不已。王海燕的梦想是开一间彝绣小店,多赚些钱以贴补一些家用,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玫琳凯女性创业基金”帮她圆了这个梦。这只是“玫琳凯女性创业基金”开展彝绣文化产业示范项目,改变当地贫困女性人生的一个缩影。
成功案例的背后,玫琳凯中国如何依托彝族文化产业示范项目同时解决公益模式创新与支持彝族妇女创业这两大课题?这种新的公益模式的可行性、持续性与价值究竟体现在哪?
秉持“社区主导”发展方式
与“玫琳凯女性创业基金”以前的项目不同,彝绣文化产业示范项目采用“社区主导型发展理念”,以“社区组织”为单位进行区域性扶持,将更多受助女性凝聚在一起,着眼于社区组织发展,而非个体独自发展,从而使受益对象进一步扩展到整个社区。同时,示范项目以“参与式”的工作方法,最大程度发挥受助女性的自主性,从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使她们所获得的帮助不是一次性的经济援助,而是可持续的、受用一生的能力。
自项目试点落户云南省大姚县金碧镇金龙社区、龙街乡塔底村以来,在玫琳凯中国、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关心指导下,试点村围绕社区组织规范化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为提高彝绣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水平,在大姚县妇联的倡导下,2005年3月龙街乡塔底彝绣协会成立、2011年10月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专业合作社成立,标志着彝绣由传统手工作坊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迈出了第一步,形成了彝绣制作的规范组织。同时,为提高当地妇女自主参与、管理的能力,项目协助设立了管理制度、统计会员数量。楚雄彝族自治州妇女联合会、楚雄彝族自治州民委还对彝绣女经纪人进行成本核算、经纪人业务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妇女们能依靠自己的能力运作项目、获得其他项目资助款,从而建立起一套自我运转的流程。
创新公益模式
为建立起创新、可持续的公益模式,玫琳凯中国寻求专业且富有经验的合作伙伴,希望通过明确的分工整合优化资源和能力,形成优势互补的合作结构。2012年,当“玫琳凯女性创业基金”项目进入第二个十年,玫琳凯中国邀请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加入成为新的合作伙伴,并率先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地区开展试点项目,选择大姚县龙街乡塔底村、金碧镇金龙社区、永仁县查利么村三个地区作为试点,计划持续三年,以期在保护彝绣文化产业传承和发展的同时,提升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当地女性经济地位。
在该三方合作新模式中,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负责协调各级层妇女发展会项目实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负责提供项目设计、专家资源及能力建设,玫琳凯中国负责贡献理念、资金及商业能力。针对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地区的彝绣文化产业项目,玫琳凯中国认为要提高彝绣产品的竞争力,仅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是不够的,需要引进成熟的商业经验与资源。因此,玫琳凯中国一方面邀请中国美院的老师为其提供绣品上的设计指导,还不时组织公司市场、设计等方面的高层作为项目志愿者,深入考察贫困地区女性创办的微型企业,并向受益女性传授产品设计、品牌定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帮助她们提升各方面能力,使当地妇女的绣品具有商业价值和市场竞争力,让这些绣品能够真正对接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利用自身商业资源帮助拓展销售渠道让更多的利益相关方了解该项目,推广彝绣产品。
综合价值创造
楚雄州彝绣文化产业示范项目虽然仅仅是玫琳凯中国创新公益模式的一个切入点,但是为其开辟了一条在中国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路径。这对于“玫琳凯女性创业基金”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彝绣文化产业示范项目使得社区组织管理能力持续提升。自2012年以来,通过采取发放扶持贷款、妇女发展循环金等方式,楚雄彝族自治州彝绣文化产业示范项目打破传统自发性、零碎性的营销模式,按照典型引路、协会带动的发展思路,初步形成“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促进彝绣文化产业向纵深发展,提升社区组织管理能力,使彝族刺绣成为彝族妇女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发展社员888人,使社员每月增收1000元,带动刺绣妇女1400人。如今,社区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章程和发展规划,形成较为系统的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能有效推动和实现社区组织的长期发展。
此外,彝绣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在产品设计方面,玫琳凯中国邀请的专业产品设计团队提供绣品设计上的指导,彝绣的种类得以增多,2014年产品种类预计稳定在60种左右;同时,玫琳凯中国通过开展老艺人刺绣培训班,传承彝绣技术,彝绣的质量得以增强。在产品营销方面,玫琳凯中国通过开办展销会、举办市场营销培训,让更多的利益相关方能了解该项目,营销的渠道得以拓展,县级销售网点在2014年预计增加到31个。
项目还引起了政府的重视,政府为相关资源给予了大力倾斜与支持。鉴于该项目为社区带来的积极影响,楚雄彝族自治州政府将彝绣定为当地特色文化重点产业之一,并组织主要领导和发改委开展专题调研,为未来出台扶持政策做铺垫。此外,楚雄彝族自治州政府还给予资金扶持,贷免扶补创业贷款倾斜,以期进一步弘扬彝族文化,打响彝族刺绣品牌,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项目的社会影响力日益提升,助力玫琳凯中国赢得品牌声誉。2014年,根据问卷调查,公众对于彝族刺绣文化发展的支持率高达92.5%,全州彝绣女工数增至9000人,全年实现刺绣产值2200万元,项目合作方也对项目的实施表示了高度的认同度。对玫琳凯中国而言,项目的顺利实施佐证了其所一直倡导的“玫好家园”理念,即用施乐精神与感恩的心,将美好的改变带给身边的个人、社区、国家,乃至全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也展现了其不断创新的理念和能力,将创新的思路从产品设计优化延伸到公益领域,实现社会创新;还让外部利益相关方感受到玫琳凯中国是如何考虑回报社会、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的,从而赢得利益相关方的信赖与支持,最终实现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计划
感恩是玫琳凯中国对社会不变的承诺。十多年来,玫琳凯中国始终坚持以“授人以渔”的方式帮助中国的贫困妇女获得属于自己的事业,实现脱贫。未来,玫琳凯中国将永续传承使命,总结示范项目的成功经验,逐步推广到更多的贫困地区,让公众更加生动、深入了解“玫琳凯女性创业基金”,最大化发挥公益基金的效用,让更多的利益相关方了解彝绣文化产业项目,惠及更多有需要的中国女性,并通过她们影响到更多的人,共同为社区和社会创造价值。同时,玫琳凯中国也希望将这一可持续发展的公益运作模式分享给遭遇困境的公益组织和机构,共同推进项目的可持续、自主化运作,真正解决社会问题。
(来源:《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案例2014》作者:罗贤平、陈伟征)
(责任编辑:小黑)